□一处 方源
“远观陕广三千界,近俯绥夔十二州”,清代典籍中浪漫的川东山水,正被一条钢铁长龙重新定义。作为“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江通道的关键一环,成达万高铁以477千米的壮丽跨度,加速着“成渝双城经济圈”与“长江经济带”的深度融合。然而,在这条设计时速350千米的钢铁动脉之下,中隧人正以忠诚担当与超凡智慧,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挑战。
一处施工的成达万高铁11标位于重庆市开州区和四川省渠县境内,正线全长36.861千米,标段内桥隧密集,共设32座桥梁、15座隧道,桥隧比达77.8%。施工过程中主要面临标段地域跨度大、工点分散,导致资源调配难度显著提升。标段内的德安隧道多处穿越不良地质段,施工组织复杂,安全管控压力巨大。同时,渠县段的连续梁合龙、隧道衬砌、架梁等控制性工程直接关系总体工期,对施工组织协调的精细化和质量保障的可靠性提出了极高要求。
隧贯险阻,德安隧道的极限穿越
当隧道掘进深入至假角山腹地,清代诗词的浪漫瞬间化为项目团队的严峻考题。成达万高铁一工区德安隧道穿行于南山山脉主峰假角山背斜之下,这里地质结构异常复杂,如同一座“倒扣易碎的大水缸”——IV、V级围岩占比78%,高压富水岩溶段落长达4公里,极高风险段落2440米。煤层采空区、瓦斯、有害气体、岩溶、岩爆等复杂地质叠加,全隧设计最大涌水量每天达到34.3万立方米,其施工难度世所罕见,作为全线建设最难的重点控制性工程,有专家断言:“待到德安隧道贯通日,便是成达万高铁通达时。”激战酷暑,智慧梁场的高效攻
成达万高铁的建设画卷,不仅描绘着深山的贯隧之艰,也同样记录着智慧梁场上与酷暑的较量。
45℃,这是成达万二工区员工在渠县北制梁场空气中测得的温度,清晨五点推门而出,湿热的空气便如巨浪般裹挟而来,汗水瞬间浸透工装。为应对这场“旷日持久的酷热攻坚战”,梁场严格执行“抓两头、歇中间”策略,清晨5:30开工,上午10:30收工;下午4:00再战至日暮8:00。这不仅为工程抢回宝贵的有效时间,更体现了项目部对一线员工最深切的关怀。与此同时,“送清凉到一线”活动将藿香正气水、凉茶、冰袋等物资送至每个工点,在灼热的空气中传递着沁人心脾的尊重与保障。一位皮肤黝黑的工人道出了大家的心声:“看到箱梁一榀榀成型,进度一天天推进,再热也值了!”
极端天气下,科技力量成为保障质量与效率的关键支柱,梁场通过智能化革新,构建起强大的生产保障体系。智慧梁场信息管控平台如同大脑中枢,对物资、生产、安全进行全流程动态监管;全自动喷淋养护系统精准控制混凝土温湿度,确保强度均匀增长;智能张拉系统实现预应力施加的毫米级精度;钢筋自动化加工设备与定位网焊接技术显著提升效率与准确性;液压钢模板的应用则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赋予箱梁更佳的外观品质。截至目前 ,梁场已完成箱梁预制320榀、架设231榀。为确保后续架梁通道畅通,项目部倒排工期,明确节点目标与奖罚措施,科学组织施工,全力攻坚关键节点与“卡脖子”部位,为无砟轨道施工奠定坚实基础。
飞架云岭,长虹跨越的精度追求
成达万高铁跨越巴蜀大地,不仅需要穿越地下的险阻,更需在空中架起沟通的虹桥。成达万三工区板桥乡跨特大桥与流江河特大桥,以其复杂的环境挑战与大跨度连续梁结构,成为全线瞩目的控制性工程,考验着建设者的精度与韧性。
板桥乡特大桥全长1744.64米,桥址区地形起伏、植被茂密,还要跨越乡道、水渠、水田等密集障碍。连续梁底部与张南高速行车限界顶部的距离最近处仅有1.5米,对施工安全与精度提出极限要求。挂篮施工是解决跨越高速施工的关键,悬臂浇筑梁段采用菱形挂篮施工工艺,施工全过程项目始终坚守安全底线,严格执行精细化、标准化的预压试验,全面推行挂篮安装、钢筋绑扎、模板安装等关键工序的规范化施工,筑牢安全质量防线。鹤林乡流江河特大桥要应对水陆并行的复杂环境,大桥跨越S204省道和流江河,桥墩位置紧邻公路、河道与鱼塘,基础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汛期施工风险尤为突出。为保障雨季施工,项目团队通过安装水位监测报警系统、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制度、提前储备主材资源、强化设备保养检修、严格技术交底保障项目建设平稳推进。
成达万高速铁路作为国家重点工程,是全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东向出川的重要快速便捷大通道,正线全长约486千米,设计时速350千米,连接13座车站,缝合成渝双城经济圈与长江经济带。其带来的2小时“时空革命”,将极大释放区域潜能,并通过接入全国高铁网,促进人才、资金、信息高效循环,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劲引擎。这条凝结中隧人智慧、匠心与意志的钢铁长龙,不仅是地理的连接,更是新时代区域协同发展、经济血脉畅通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