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快看!那边的天空是粉色的!”
顺着女儿的手指望去,方才还暴雨倾盆的天空,不知何时已晕染开一片梦幻的粉。我望着那抹亮色,心情豁然开朗。
“要是没走错路,咱们恐怕就见不着这粉色天空了。妈妈,我们好幸运呀。”女儿轻声说。
这话让我想起半小时前的自己——因迷路而情绪失控,猛踩油门险些闯红灯,嘴里还不停抱怨着倒霉。此刻想来,不禁苦笑:自己竟不如孩子通透,轻易就被情绪的“第二支箭”刺伤。
“第二支箭”是我近来读到的一个典故,出自《杂阿含经》。其中说,圣人与凡夫的区别,在于是否会被“第二支箭”射中。“第一支箭”是已然发生的事实,如饥寒、疾病、离别、失误等,这些人生难免的苦难,如同外界射来的箭,无人能躲。而“第二支箭”,是我们对事件的反应。圣人能清晰剥离事件本身与情绪反应,不被二次伤害。他们明白,事已至此无法控制,但如何回应全凭自己的选择——选对了,错路也能走成坦途;选错了,就会被自己射出的“第二支箭”重创。
所谓“言未出,结局已演千百遍;身未动,心中已过万重山;行未果,假象苦难愁不展;事已毕,过往仍在脑中演”,说的正是“第二支箭”的威力。圣人停在“第一支箭”,凡夫却总给自己补射“第二支箭”。
生活中,我们常在“第一支箭”引发的情绪暴雨里,亲手搭上“第二支箭”,让本就糟糕的事雪上加霜。契诃夫《小公务员之死》里的主人公便是如此:看戏时不慎对着将军打了个喷嚏,便因过度恐惧反复道歉,最终被将军一句呵斥活活吓死。
凡事过犹不及。反省过了头,就成了反刍。反复咀嚼负面念头,只会让坏情绪膨胀,问题未解决,自信心已被消磨殆尽。持续的心理内耗,往往比事件本身更具毁灭性。
人生在世,“第一支箭”避无可避。当它射来时,不如坦然承接,及时止损。过去已逝,未来难料,唯有当下可控。活在人生的现在时,珍惜每一分钟的欢喜,在逆境中守持乐观,用积极心态应对挑战,方能在风雨中站稳脚跟,迎接生活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