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公司 王琦梦
在浙西南的苍山云海间,衢丽铁路二期Ⅲ标项目的施工现场正演绎着现代工业的壮美诗篇。作为项目建设者,我时常凝望那些在钢筋混凝土间穿梭的橙色身影,恍惚间看见历史深处走来的另一群筑路人——他们穿越半个世纪的时空,在成昆铁路的绝壁上凿刻着同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两条跨越时空的钢铁长龙,恰似血脉与经络,在华夏大地上编织着忠诚担当的精神图腾。
成昆铁路:镌刻在绝壁上的精神史诗
翻开陈果的《大成昆》扉页,扑面而来的是横断山脉的罡风与金沙江的怒涛。这部用血与火写就的史诗,记录着人类工程史上最悲壮的征服。1958年,当外国专家在“铁路禁区”的判词上盖下宿命论的印章,二十万铁道兵却在海拔2242米的沙木拉达隧道前立下生死状。书中描绘的“三上三下”施工场景,恰似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推石上山,只不过这群东方勇士最终让顽石化作通途。
黄安荣们在长达46年的守望中,将职业升华为信仰。那些“一公里一忠魂”的里程碑,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丰碑。当瓦祖线路工区的工人冒着零下20度的严寒,在悬于绝壁的巡检道上丈量生命的重量;当肖国明跪向北方叩别父亲亡灵的瞬间,成昆精神已然超越了工程范畴,成为民族精神的具象符号。《大成昆》中记录的653座桥梁、427条隧道,不仅是钢筋混凝土的构造,更是用2100多个鲜活生命浇筑的精神长城。
衢丽铁路:新时代的精神交响
如果说成昆铁路是工业时代的英雄悲歌,那么衢丽铁路则是智能时代的创新交响。当新一代铁路人挥舞激光定位仪替代父辈的丁字尺,在质量检测中依然秉持毫米级的执拗,时空交错的工地上便升腾起跨越代际的精神共振。那些被液压机械重新定义的施工场景里,精密仪器映照出的不仅是坐标参数,更是两代人用不同工具镌刻的同一份坚守——这种深植钢轨的执着基因,正是铁路建设者永续传承的精神密码。
项目部的“廉盟”联席会议机制,如同精密啮合的齿轮组,将党建红色基因植入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当我们看到劳务工出身的群安员王师傅,用布满老茧的手在智能终端上输入巡检数据时,恍然惊觉:新时代的群众路线,正在数字工地上绽放异彩。这种“传统+科技”的融合创新,恰是成昆精神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
家国情怀: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
从大凉山的彝寨到浙西南的畲乡,两条铁路划出的不仅是地理连线,更是文明交融的纽带。成昆线上,彝族毕摩为牺牲的筑路者吟诵的《指路经》,与衢丽线上畲族山歌的悠远旋律,共同谱写着多民族国家的精神合奏。当项目部为沿线村寨架起连心桥、铺就惠民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盾构机与青石巷的世纪握手,更是钢轨延伸处悄然生长的民生图景。那些被机械臂拂醒的千年古道旁,“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正化作站台上飘香的助农货摊、隧道口新亮的太阳能路灯,在山水间书写着最质朴的时代注脚。
那些散落在成昆沿线的22座烈士陵园,如同镶嵌在西南群山间的精神明珠。而衢丽工地上的党员示范岗,则是新时代的精神烽火台。从“三线建设”的战略布局到“共同富裕”的民生温度,变的是历史语境,不变的是“家国同构”的价值追求。 当老成昆人黄安荣抚摸着锈迹斑斑的道钉,与项目技术团队校准隧道掘进机参数的场景在时空中交叠,锈蚀的金属与跳动的数据流便编织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些在智能控制台前躬身的背影,正用激光全站仪的冷光接续着父辈油灯下的蓝图——这种群体性的精神传递,让“功成不必在我”的淡泊与“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混凝土的肌理中凝结成永恒的坐标。
精神图腾:照亮未来的永恒星光
站在灵山江畔远眺,衢丽铁路的钢铁根系正深深扎入沉睡的岩层,与成昆线上穿行的“绿巨人”列车轰鸣共鸣。这两条相隔半个世纪的钢铁动脉,共同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图谱。从蒸汽机车的煤烟到盾构机的液压轰鸣,从人海战术到机械化集群作战,改变的是技术形态,永恒的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基因。 作为新时代铁路精神的传承者,我们正在浙西南的群山中书写新的精神注脚。当项目部的党旗在晨雾中猎猎作响,当青年突击队的誓言在山谷间久久回荡,我忽然明白:忠诚担当从来不是一种概念,而是浇筑在每根轨枕中的信仰,是铭刻在每颗道钉上的初心。这种精神,将随着延伸的钢轨,永远奔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血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