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防疫复工两不误 暂时的停歇迎来更好的推进
——上海机场联络线11标项目“虹浦号”盾构机掘进突破千米大关纪实

  □隧道股份 张辽 王振飞 余志鑫
  7月8日,经过疫情过后复工复产一个多月时间的连续奋战,隧道股份上海机场联络线11标项目工程建设迎来重大进展——“虹浦号”盾构机掘进开累突破1000米大关,取得防疫复工良好成效。
  上海轨道交通市域线机场联络线工程作为落实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点工程,是国内首例以地下线路为主的市域铁路工程。我集团承建的11标项目包括一井一区间,其中,凌空路转换井至度假区站区间全长4721.09米,设计为单洞双线布置型式,采用一台14.04米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掘进施工。
  项目具有“三高一大”特点,盾构掘进施工难度极大。一是富水软土长距离独头掘进,安全风险高。项目盾构区间独头掘进长度接近5千米,穿越地层地质条件复杂,其中高承压水粉砂地层长达1985米,占区间长度约42%,施工安全风险高,对设备密封性能和管片上浮控制具有极高要求。
  二是密集下穿建(构)筑物,沉降控制要求高。凌空路转换井至度假区站区间沿线建构筑物众多,下(侧)穿36栋低矮民房、6条河流、4个通讯微波塔、4条既有道路,对地表沉降控制要求高。
  三是内部结构全预制拼装,施工精度高。盾构隧道内部结构首创全预制拼装施工,对拼装精度和工装要求极高,施工难度极大。
  面对重重施工难题,项目建设团队多措并举、主动应对、一一化解。一是针对本工程特点与难点,项目部在盾构机选型和设计之初,进行了针对性设计,主驱动采用“外4+内2道”密封,盾尾采用“3道钢丝刷+1道钢板束”,有效保证了盾构施工安全。二是在富水软土地层掘进过程中,面对管片上浮的盾构施工难题,项目部通过多次同步注浆浆液配比试验,成功改良了同步注浆浆液性能,有效地解决了管片上浮问题。三是首创大直径盾构隧道弧形件智能拼装机和中隔墙智能拼装机,不仅满足了内部结构装配式施工高精度拼装的要求,而且将盾构掘进与内部结构拼装同步施工变成了现实。通过构建盾构智能应用分布式数据网络架构,采用大数据计算AI预测、边缘反馈控制、装备组态智能控制等技术,实现了盾构机的自主掘进、自动巡航和智慧管理,创新形成单人一键式智能掘进的全新模式。
  正当盾构机高速掘进施工时,2022年3月,上海疫情急剧爆发,3月28日,浦东新区正式进入封控管理,随后上海全域相继实施封控管理。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刚刚始发掘进3个多月的“虹浦号”被紧急按下暂停键,项目进入全面封控管理模式,严格执行各项防控措施,。
  在停工的60多个日夜里,项目部党员干部带头行动,严格落实封控管理措施,确保封控期间项目安全稳定。一方面,严格按照“8S”网格化管理要求,对施工区域施行分区责任包保。另一方面,安排专人对处于停机状态的盾构机姿态、水土压力等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监测,确保在复工后能够第一时间投入施工生产。同时,项目部加强全员思想政治教育,使得项目参建员工始终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坚定了战胜疫情的决心,为实现快速复工复产奠定了基础。
  5月底,项目部在接到复工指令后,快速组织,积极准备各项工作,率先全线实现复工复产目标,“虹浦号”盾构机也在停机近70天后,于5月31日得以再次重启,恢复掘进,并相继取得了日掘进24米、月掘进454米的施工纪录,为加快完成掘进施工突破千米大关目标做足了保障,真正实现了疫情防控和施工生产两手抓、两不误。
  图为项目建设者在施工现场庆祝盾构掘进突破千米大关。

版权所有:隧道工人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