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夏天总带着湿润的热,工地上的忙碌却从不会被气温所左右。第一次站在成都东瑞金融中心项目的工地上,是个清晨,太阳和着蝉鸣缓缓上升,穿戴整齐的工人们已经早早地开始忙碌,伴随着一阵阵鞋底碾过碎石的声响,这座城市也随之缓慢生长。
记得入职那天,师傅递给我一顶印着“中铁隧道局”字样的安全帽,说:“戴上它,就记住自己的分量。”那时候我不明白,直到有次跟着师傅进行材料验收,一遍又一遍,汗水顺着安全帽的系带往下淌,浸透了工装。“小伙子,这活儿得细。”似乎看出了我的不耐烦,我的总工师傅一边用游标卡尺测量材料的壁厚,一边说着规范要求,“你看这材料数据,差一毫米,将来就是天大的事。因为我们建的不仅是高楼,更是千万人脚下头顶的安稳。”他说到这些钢铁构件时,眼睛里的光比焊花还要亮。
那一刻我忽然懂得,所谓“建设”,从来不是冰冷的钢筋与混凝土的堆砌,而是无数人用双手托举的,关于“生长”的承诺、“至精至诚,更优更新”的信条,藏着每一次校准、每一次紧固里的较真。
时间悄然流逝,如今的我每天走进工地,总会抬头多看一眼那栋拔地而起的建筑。它就像一幅立体的城市切片,从深基坑的支护到超高层的钢结构吊装、从管线的预埋到幕墙的安装,每个环节都像精密仪器的齿轮,咬合着时间与质量的刻度。师傅说:“咱们隧道人,挖得穿群山,也建得起云端。”在图纸上计算千百遍,在工地上核对千百回,只为让每一寸建筑都经得起岁月的检验。
成都的风穿过建设中的东瑞金融中心,带着锦江的潮气与市井的烟火,渐渐地,我明白了“中铁隧道局”这五个字的分量:它是从太行山隧道到深中通道的跨越,是从地下深处到城市天际线的延伸,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用肩膀扛起来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担当。这分量里,有对技术的敬畏,有对责任的坚守,更有对这座城市的深情。
或许未来某天,当人们站在落成的东瑞金融中心里眺望远方时,不会记得我们的名字。但我知道,那些在晨光里校准过的螺栓、在深夜里推演过的图纸、在汗水中握紧过的工具,早已成了这座建筑的骨头与血脉。而我们,也终将在这场与“隧”月同行的建设里,读懂何为“担当”、何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