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打破枷锁 破茧成蝶
——读谢丽尔·桑德伯格的《向前一步》有感

□二处 赵蕊  

  深夜台灯下,《向前一步》的最后一页在指尖轻翻而过,墨香萦绕间,谢丽尔・桑德伯格的话骤然撞进心里:“我们这代人面临的挑战,不是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而是如何重新定义‘平衡’本身。”合上书脊时,窗外月光恰好漫过书桌,十年前那个在工地会议室门口徘徊的自己,竟清晰浮现在光影里。
  那时的我,正是书中描述的“会议室里的局外人”。每周一项目部例会,我总缩在离门最近的角落,笔记本记满领导讲话的重点,却不敢抬头望向发言席;季度总结会上,明明发现报表数据矛盾,手指在桌下反复摩挲笔杆,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直到读到“如果有人邀请你上一艘火箭,你不要问上去之后坐哪儿,你只要上去就可以了”,我才惊觉自己深陷“准备陷阱”——总在等“完全准备好”的完美时机,却一次次将职业成长的“火箭发射台”拱手让给他人。
  “往桌前坐”从不是物理位置的移动,而是心理地位的跃迁。桑德伯格敏锐发现,重要会议中女性常不自觉地选择后排座位,这背后是“我是观众”的隐性认知。她建议女性培养“赛场思维”:你不是旁观者,而是必须发声的参与者。“声音是女性最有力的武器”,当我们习惯守在桌沿、等待“被看见”,本该属于自己的机会,早已在沉默中溜走。
  清晨七点半,打开电脑查看中铁E通的会议通知,对我这个中国中铁三级单位办公室文员而言,早已是日常:整理材料、协调参会人员、跟进督办事项——这些琐碎却关键的事务,构成了我日常工作的“主旋律”。可《向前一步》里跃动的文字,突然撕开了我习以为常的“舒适区”:原来“办公室大管家”之外,我还有更辽阔的成长空间。
  “小赵,你接触各部门文件最多,有什么建议?”领导的目光突然投向我。后背发凉的瞬间,我却鬼使神差地站起:“办公室该更贴近一线。比如施工日志模板按班组特点优化,减少重复填写;例会纪要滞后三天,不妨试试‘会议结束即出简版’,重点标红施工节点,用企业微信定向推送。”说完才发现,手心全是汗。
  桑德伯格说:“女性在会议中发声,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多厉害,而是为了让不同视角被看见。”那次发言后,我不仅受到分管领导的肯定,更看清了职责的本质:办公室文员从不是“记录者”,而是“连接者”——连接部门需求,连接基层声音与决策层视野。
  改变带来的不只是2022年晋升为项目部办公室主任,更是思维的蜕变。我把“完成好过完美”贴在办公室便签上:策划活动时,不再纠结“零差评”,先搭框架再迭代;处理员工诉求时,不再等信息“百分百齐全”,而是边沟通边推进。同事说我“越来越有魄力”,我知道这不是天赋,而是打破恐惧后的自然生长。
  如今,我也试着成为“托举者”:在新员工培训会上分享《向前一步》的感悟,鼓励女同事争取机会,让基层女性的智慧被看见。正如桑德伯格所言:“真正的平等,不是让女性活得像男性,而是让每个女性都能活得像自己。”当我们打破内心枷锁、勇敢向前一步,不再用“女性应该如何”束缚自己,终会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绽放光芒,而这光芒,终将照亮更多女性的路。
  书的最后,桑德伯格的期许振聋发聩:“我希望未来的世界,不再需要女性去证明自己‘和男性一样好’,而是能坦然接受‘女性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去赢’。”作为新时代中国中铁女性,我愿做这样的践行者——向前一步,不是为了超越谁,而是为了看见更辽阔的天地;向上生长,不是为了迎合谁,而是想让更多女性明白:所谓“枷锁”,不过是未被打破的心理障碍;所谓“高峰”,从来只在勇敢者的脚下。
  窗外月光依旧明亮,照见书桌上摊开的笔记本,上面写着下周的工作计划……


版权所有:隧道工人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