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以青春之志,铸民族之魂
——读《恰同学少年》有感

□三处 王宇晨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恰同学少年》这本书以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求学历程为核心,展现了一代革命先驱从青涩学子成长为时代脊梁的壮阔历程。书中激荡的青春热血、锐意革新的教育实践,以及对家国命运的深刻思考,为当代青年提供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

立身:野蛮体魄与文明精神的辩证统一

  书中毛泽东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成长理念,这一思想贯穿全书始终。他自创“六段操”强健筋骨,甚至组织学生军事训练以应对动荡时局。这些细节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个体的生命力是国家强盛的根基。书中写道,毛泽东痛感“东亚病夫”之耻源于国民体质的羸弱,因此倡导“少年强则国强”的实践哲学。他带领同学晨跑、登山、冬泳,将体育锻炼视为“救亡图存的武器”。这种对身体的重视,实则是对民族精神的唤醒。反观当下,当“宅文化”“躺平”成为部分青年的生活常态时,书中“雨中岳麓山长啸”“湘江击水三千里”的场景,恰似一剂清醒药:真正的自由,不是放纵的安逸,而是自律的超越。正如杨昌济所言:“修身如治国,须刚柔并济。”

立学:经世致用的教育革命  

  湖南第一师范的教育实践,堪称近代教育改革的典范。孔昭绶校长推行“学生自治”,打破传统师生等级;徐特立开设工人夜校,让知识走出象牙塔;杨昌济以“欲栽大木柱长天”的胸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这些举措颠覆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旧式教育,构建起“知行合一”的新范式。最令人震撼的情节,莫过于毛泽东假扮军官智退北洋溃军的壮举。这场以木枪、鞭炮为武器的“心理战”,不仅展现了青年学子的胆识,更验证了“实践出真知”的教育真谛。书中多次描写毛泽东带领同学深入农村调研,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雏形中,我们已能看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思想萌芽。这种将学问扎根泥土的治学态度,对于当今困在“绩点竞争”与“虚拟社交”中的青年而言,不啻为一次灵魂叩问:知识究竟是为镀金之履,还是济世之舟?

立命:个人理想与时代命运的共振  

  书中人物群像的塑造,深刻诠释了“小我与大我”的辩证关系。蔡和森为钻研社会学彻夜苦读,更在国家危难时毅然投笔从戎;向警予冲破封建枷锁追求教育平等,最终成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萧子升放弃优渥生活,踏上探索救国真理的荆棘之路。这些选择印证了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最动人的篇章,当属毛泽东与同学们在爱晚亭畅谈理想的场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不是年少轻狂的妄语,而是觉醒者直面时代责任的宣言。书中通过“工人夜校被砸”“袁世凯复辟”等事件,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紧密交织,揭示了一个真理:真正的青春,从来不是独善其身的精致利己,而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担当。
  在价值多元的今天,《恰同学少年》的启示更具现实意义。当“内卷”消解奋斗意义时,书中“读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求索”的呐喊,提醒我们重拾知识的纯粹性;当“躺平”思潮蔓延时,杨昌济“破旧立新,首在立人”的教诲,激励青年重塑主体性价值。正如书末所言:“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种将个体生命融入历史长河的胸襟,正是破解“意义焦虑”的密钥。真正的少年气,不是年龄的刻度,而是永不停息的思想觉醒与行动勇气——愿每一位青年,皆能在“立身、立学、立命”的征程上,展现新时代的“风华正茂”!


版权所有:隧道工人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