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辽宁东部山区里的隧道攻坚
——本桓高速五工区施工纪实

“林海雪原”中的摩天岭隧道。

全线控制性工程之一八里甸子公铁分离式立交。

林海巨龙本桓高速。

□二处 刘志飞  

7月7日清晨,辽宁东部山区的晨雾尚未完全散去,本桓高速五工区施工现场已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随着检测人员驾驶的弯沉车缓缓驶离最后一段路基检测区,仪器屏幕上跳动的数值最终定格在合格区间,项目19.5千米路基无断点连续全部通过交验,为后续路面、机电、交安、电力单位进场施工提前提供了作业面,为这条贯穿辽东林海雪原的“振兴动脉”冲刺“9·30”通车目标再添硬核助力。  

辽东山区24.2千米的林海巨龙  

本桓高速五工区项目横跨本溪、桓仁、宽甸两市三县交界的深山林海,其工程布局堪称“微缩版高速博物馆”:24.2千米线路上,串联着“一互通一服务区、两隧道二十大桥”的复杂构造,其中19.5千米路基如纽带般将隧道和桥梁紧密衔接,在层峦叠嶂间勾勒出一条现代交通的“林海巨龙”。 作为全线控制性工程,摩天岭隧道与八里甸子公铁分离式立交的建设难度尤为突出。全长5625米的摩天岭隧道是辽宁省在建公路项目最长隧道,隧道需穿破碎围岩、流沙、涌水、高地应力环境下的岩爆不良地质,给施工安全带来极大挑战。八里甸子公铁分离式立交的转体施工更创下多项纪录:840米桥体中,单体T构转体部分长达2×70米,重量达12000吨,是全线跨度最大的转体桥。其转体精度需控制在毫米级,堪称“在高速列车头顶上精准拼图”。

从桥梁转体到隧道贯通的“加速度”  

从5月16日八里甸子公铁转体桥以“零误差”完成精准对接,到6月4日摩天岭隧道在爆破声中实现全线贯通,项目建设者20天连克两大难题。面对剩余工程,项目团队迅速启动“保通”劳动竞赛,将“保通冲刺”细化为“每日有进度、每周有考核、每月有突破”的作战图。

 在施工现场,测量组组长叶洋洋手持RTK定位仪,正沿着路基逐段复核标高:“每10米一个检测点,误差必须控制在3毫米内。”这种“毫米级”的严谨,正是项目部屡创佳绩的关键。自劳动竞赛启动以来,工区日均投入作业人员560人次、大型设备51台套,关键工序施工效率提升20%。

从“责任状”到“激励榜”的双向驱动 

为确保剩余工程按节点推进,二处领导带队成立专项督导小组,深入现场,多次与项目团队召开现场办公会,梳理出包括隧道附属、桥梁附属以及房建工程等在内的23个关键节点,形成“一节点一方案一责任人”的攻坚体系。创新出台《剩余工程关键节点考核管理办法》,针对23个节点设置161万元专项奖惩基金,对提前完成节点的班组给予2万-10万元奖励,滞后节点则按日进行处罚,并在每周施工推进会上对完成节点队伍进行表彰。这种“干得好有实惠、干得快有荣誉”的机制,使得“比学赶超”成为五工区最鲜明的底色。“路基交验完成不是终点,而是向全线通车发起总攻的起点。”五工区项目经理朱永学在剩余工程进度推进会上说,“接下来我们要集中力量推进隧道附属、服务区房建的施工,确保8月10日前完成全部作业,为‘9·30’通车目标筑牢坚实基础。”

这条穿越辽东深山的高速动脉,正以中铁隧道人的“忠诚担当”为笔,在林海雪原间书写着新时代交通建设的精彩篇章。


版权所有:隧道工人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