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费光华荣获2025年一季度的高黎贡山之星,这是他应得的荣誉。
每天,晨曦穿透高黎贡山时,费光华早已起身,工装口袋里塞满沾着机油的检修单。他踱步至那庞大的“彩云号”TBM旁,55岁的他,像一位经验老到的中医,将耳朵贴在冰冷的机身上,细细聆听轴承的嗡鸣,试图从中洞察这钢铁巨兽的每一丝“异样”。
八年前,费光华从陕西汉中的引汉济渭项目,奔赴云南芒市大瑞铁路项目。彼时,两台TBM即将进场,负责组装与维保的他,与其说是隧道工人,倒不如称“TBM医生”更为贴切。人会生病,这吃岩土碎石的TBM更需悉心照料。身着工装的他,对TBM的各项零部件“望闻问切”,凭借精湛技艺,解决诸多疑难杂症。
高黎贡山隧道,堪称“地质博物馆”,“三高四活跃”的地质特征,尤其是高压富水砂泥化花岗岩蚀变带,成为 TBM施工的世界性难题。这座山仿若有生命,性格变幻莫测。“这山是活的,还会呼吸,但也是病得不轻呀。”去年冬夜,费光华守在掌子面,一脸憔悴,手电的光映照着渗水的岩壁。身后,被地应力挤压变形的护盾,如同巨兽蜷缩的骨架,3米厚的混凝土止浆墙赫然裂开。
“刀盘吐出的全是泥浆,就像给山体做胃镜发现恶性肿瘤。”老费擦拭着控制面板的积尘,35年的工龄,让他仿佛能听懂每颗螺丝的“叹息”。专家将这蚀变带定义为“大山之癌”,而这“癌”,也让建设者们痛苦不堪。两千吨的“彩云号”,竟被大山“逼退”半截身子,承重上千吨的液压支架也被挤压变形。
“彩云号”在埋深750米处遭遇蚀变带后,无奈偃旗息鼓。费光华和团队在长久的缠斗中疲惫不堪,TBM停止轰鸣,动弹不得。紧接着,“彩云一号”也遭受同样困境,两台TBM均停机后退。停机期间,工人纷纷调动或辞职,维保人员锐减。但费光华深知,设备保养不能停,他带领班组,日夜检查维修,只为确保复推时设备无恙。
工程团队制定了“迂回导洞”方案。2024年9月29日,复推条件具备,出口工区将“彩云号”TBM掘进前的大修重任交给费光华。这任务难度极大,高黎贡山的“压迫”让检修空间狭小,重型部件无法挪动,且TBM大修有时间节点,交叉作业安全防护要求极高。同时,土建与设备维修需同时开展,配合难度大增。费光华亲自梳理协调,争分夺秒,最终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任务。
然而,维保人才的流失又是一大难题。出口工区新人多,技术传导存在理解差异,沟通成本剧增。但复推任务紧迫,费光华和队伍每日早起晚归,历经艰苦奋战,“彩云号”TBM 提前10天完成复推前的大修与维保,为2024年12月15日的重新掘进奠定基础。如今,TBM维保团队老中青结合,人才结构呈梯队式分布。
复推前,出口工区开拓多个洞口,形成“五绕七洞”格局,只为探测地质、给正洞泄压。但过程艰难,新开掘的隧洞相继遇蚀变带。好在最终重启正洞一绕,运用创新工艺攻克难题,实现复推。
2025年新春伊始,费光华团队完成“彩云号”复推任务后,又转战“彩云 1号”TBM 检修战场。这台设备面临设备老化、作业空间局促、检修复杂度高的挑战。大年初二,费光华便带领团队进驻施工现场,2月28日完成全系统检修调试,3月18日“彩云1号”精准复推。
如今,两台 TBM正常运作,出口已掘进8千米有余。费光华每日在洞里待八九个小时,他深知团队技术有待提升,希望通过系统训练,让更多年轻人掌握液压、电气等关键技术。他房门上写着的“用心做好自己的事”,正是他工作态度的写照。
多年来,他保持着生活区和工地通勤不超5分钟的习惯,以便应对突发情况。他双手沾满的油污,是他与机器相伴一生的印记,也是中铁隧道人镌刻在山体中的誓言。此刻,两台“彩云号”TBM如银龙破阵,旋转的刀盘在地心深处犁出璀璨银河,向着高黎贡山隧道胜利贯通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