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沐浴着改革开放东风成长的《隧道工人》,已经走过了36年的发展历程,可喜可贺。在《隧道工人》的发展历程中,我与其共同走过,结下了深厚情缘。
筹备办刊,垫好基石。1982年至1984年之间,在我局参建的衡广复线大瑶山隧道建设如火如荼之际,我在大瑶山隧道工地参与了《隧道工人》的前身《隧道通讯》《树新风》专刊的采编工作。在局宣传部直接领导下,宣传部曹义照、王文祥、余汉林和我等人于1982年6月至1984年3月间连续创办了12期《隧道通讯》、6期《树新风》专刊,宣传了大瑶山隧道建设者拼搏奉献的精神风貌。《隧道通讯》和《树新风》专刊的创办,为《隧道工人》创刊垫好了基石,做好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准备,促进了《隧道工人》的快速成长。
笔耕不缀,当好通讯员。从《隧道工人》创刊之日起,我就是《隧道工人》的通讯员。在1986年7月1日的创刊号上,刊登了我写的散文《大瑶山杂记》,我喜不自禁。当时我正在职校电大学习,翻开报纸,一股油墨芳香扑鼻而来,我对编辑们对我的文章精心修改使之增加了不少亮色,而感到由衷的敬佩,从此笔耕不缀。1987年夏我从电大毕业后回到局宣传部工作不久,便受《隧道工人》编辑部之邀担任特约评论员定期撰写评论文章,还以“宣言”为笔名经常为编辑部撰写言论,以提高报纸的可读性。在新闻报道方面,我采写的有影响的作品有局朔黄铁路建设系列报道、四处信阳房建工程连续报道,受到读者好评。
接续办刊,薪火相传。1999年1月起,我直接参与了《隧道工人》的采编工作,历时7年。在这期间,我和编辑部的同志们一起,努力在提高办刊质量上下功夫,为《隧道工人》在河南省企业报中持续名列优秀企业报之列尽了绵帛之力。2006年7月,已提前退休的我受到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返聘,担任扩版后的《隧道工人》二版编辑。在2006年下半年至2014年2月这9年间,我充分利用《隧道工人》二版生产经营版的优势,在“重点工程巡礼”栏目中编辑采写刊发长篇通讯数十篇,为集团公司经营发展助力,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此外,我还充分挖掘《隧道工人》生产经营版的资源优势,积极向总公司《中国中铁》报投稿,刊发稿件20多篇,并两次荣获《中国中铁》报年度优秀通讯员称号。
退休后,每每回忆起参加工作50多年的往事,我感慨良多。在此期间,我这个从1971年起参加湘黔、枝柳、衡广铁路复线建设的“三老工人”,一个三处机筑队手握操纵杆逢山开路的装载机司机,一个业余时间坚持写作的基层通讯员逐步成长为报纸的副总编辑、高级政工师,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好年代,得益于领导的关心和培养,也得益于《隧道工人》这个培养人才的摇篮。正是30多年来我在《隧道工人》的不断笔耕,才成就了我在新闻宣传工作业务上的不断成熟。所以,我发自内心由衷地赞叹:《隧道工人》——中隧员工的良师益友。
如今,在我家客厅的书架上显眼处,整齐摆放着15本《隧道工人》2006年下半年至2013年以来的扩版缩印合订本,它时时温暖着我退休后的生活时光,时时慰藉着我的心灵,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并以此表达我向《隧道工人》致以崇高的敬意。这15本《隧道工人》缩印合订本,浓缩着《隧道工人》从铅字排版到激光照排再到彩色胶印的跨越式发展历程,也浓缩着我对《隧道工人》昂首迈向新媒体时代的深情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