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相交的季节,街道早已绿起来了。北方的春天却走得鲁莽而执拗,风不管不顾地吹着,像个跑倦了的不情愿的孩子。大片的麦苗争先恐后,绿得洁净而坚定,像是一次忘情的阅读,让人沉迷于未知的细节和起伏的故事里。
这是我来到郑州这个城市的第二个年头了。类似于身边的大多数朋友,我似乎对家有着谜一般的痴恋,但不同的是,我从不为此而苦恼。我想要的,是一种在路上的生活方式,是一个生命在路上不断展开的过程,家就是我最坚实的后盾。这些年来,我走过大大小小十几座城市,见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也体会过“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享受过“采菊东篱下”的悠闲……走在路上,体验精彩,在一条未知的道路中慢慢发现自己。
正因此,我选择了一座离家很遥远的城市。这一年多来,我在这个城市待得日子不长,但却留下无限的美好。在这个城外郊区,有大片广阔的平原,生机盎然的麦苗随风起伏,像一张碧
绿的地毯。纷飞的柳絮像是调皮的精灵,不停地飞舞着,一会在上,一会在下,忽而在前,忽而在后,忽而出其不意地黏在你的身上。北方的太阳平时是看不见的,这个时候却又大又圆,挂在蔚蓝的天空上。我迎风而去,思想飘散着再也凝结不起来。
这里的早晨是富有烟火气的。走在那一片和煦的阳光中,心情无比轻快。绿荫下的街边小店热闹依旧,桌上的胡辣汤冒着香气,氤氲水汽笼罩着狭小的空间。忽然,那水汽中的一片温白色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一屉再普通不过的包子,只是不同于北方惯有的饱满和痛快,这几个包子显得格外的秀气、小巧。我心里好奇的同时,不由自主生出一股欣喜。
“老板,这包子怎么卖?”
老板正忙着,手里的面揉得用力:“灌汤包一块一个!猪肉大葱的!”
一瞬间,我突然感知到一阵时空剥离感,北方的豪迈与南方的温婉一起向我飞来,仿佛做了一场漫长而短暂的梦,数秒钟后才缓缓醒来。我从未想过,在一个平常的早晨里,那几个格格不入的包子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打破了我的防线,唤醒了我埋藏在心里最深处的记忆。
我知道,那个几千公里外的地方,此时早已褪去料峭春寒,在初夏的气息里徜徉。我知道鄱阳湖的水草已经丰盛;景德镇的青瓷已经描上了美丽花纹;婺源又到了遍地金黄的时候……我忽然明白心中被唤醒的那丝柔软,那大概是最美好的原乡之情。
作家阿城说:思乡这个东西,就是思饮食。当人们把乡情寄托于食物上以后,无论心游多遥,身离多远,这种味道都会成为永远的牵挂。这种牵挂仿佛血缘一般的存在着、浓郁着,打破所有防线,直达心底最柔软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