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书写自己的青春故事
□三处曾碧琳
  “一个共产党的工作者,如果不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就无法真正站稳群众立场,受到人民爱戴。”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他的身影沉淀在了岁月中,他的故事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
  1969年,习近平毅然决然决定前往农村插队。一个年仅15岁的青年来到条件最艰苦的地区,映入眼帘的是“穷乡僻壤”,竟使人无法将眼前近乎荒凉的黄土高坡与心中神圣的革命圣地联系起来。2002年,习近平发表了一篇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提到在农村插队要过的“四大关”,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跳蚤关。他说起初从没见过跳蚤,而梁家河的夏天几乎是躺在跳蚤堆里睡觉,刚开始每天浑身发肿,过了两年也就适应了。一个刚从大城市来到偏僻乡村的青年,面对种种不适,身体以及心理落差可想而知,可从他的话语中我又能感受到他的满不在乎或是说不以为然。正所谓“不经冬寒,不知春暖”,我相信正是这些苦难的经历丰富了他的人生,磨砺了他的意志,树立了他的价值观,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
  “待入尘寰,与公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这句话使习近平倍受感触,他曾多次反复诵读。当时,知青的粮食要比农村社员宽裕一些,知青们常能吃上玉米团子等等,而老百姓只能吃糠窝窝,于是习近平经常与百姓换着吃,结果发现他换给百姓的玉米团子他们都没吃,一问才知道,这些粮食要留给家中孩子和男人。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这段,我深有感触,想起之前在电视上看到主席走进基层的一些报道,他亲切热络地与百姓交谈,简单的几句“中午吃什么呀”,“今年收成怎么样”都蕴含着主席对人民真诚的关心,他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深情,令我无比动容。只有一个真正经历过苦难的人才更能与百姓感同身受,将为人民谋福利视为终身职责。梁家河的七年艰苦生活,不仅打磨了他的意志,还让他更了解民情也贴近百姓,培养了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他真诚地说:“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正是这种朴素而又真诚的情感使他始终与人民走在一起。
  “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在插队的这七年中,习近平为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系好了人生的第一颗扣子,风风雨雨几十年,他始终与人民在一起。人生之路漫长,只要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书写自己的青春故事!

版权所有:隧道工人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