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坐在我对面的办公室主任林主任急忙接通电话。林主任因为年龄跟我们的父辈差不多,我们都习惯称呼他为“老林”。
只听老林笑呵呵地对电话那端说:“老人家,我今天忙不在家,在喜德,等我回去了再联系你吃饭哈。”他挂了电话,还没等我们办公室这些个小辈儿问个稀奇,老林的电话再次响起,应该还是那位老人家。老林依旧笑呵呵地说:“我这几天确实都没有空哟,因为培训的事,我还要在喜德呆一段时间,你的心意我领了哈,老人家,你莫管我,你好好过年哈。”
见老林电话里聊得如此亲切,更加勾起了我们这帮人的好奇心。我率先忍不住问老林:“老林,这是谁啊,非要请你吃饭。”老林满脸带笑地说:“就是那个住在我们进口工区不远处,隔三差五来找我的那个老太太啊,你没印象了吗?这不是过彝族年了嘛,老人家想邀请我去她家吃顿饭,一起过个年。”
啊?由于项目部内部调整,我已经从进口工区搬来出口工区上班一年多了,记得在进口上班时,因为征用土地的问题,当地有很多彝族老乡经常光顾办公室,老人家尤其多,老林这么说,我还真想不起是哪一个老人家了。还没等我说话,办公室小陈又接着问:“老林,你跟这个老人家咋熟悉的,当地的老人家,说的都是彝族语言,你能听懂?”“唉,你们这帮好奇鬼哟,既然你们那么想知道,那我就满足你们的好奇心吧。”老林说着便开始讲起了他和老人的故事。老林说他与这个老人家是在项目2016年进场时认识的,只不过刚开始不是很熟悉。老人家会一点四川方言,交流基本靠比划,后来交流的多了就熟悉了。老人家现在只要说几句他基本就能明白她要说什么。老人家里有四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基本上顾不上她,有一次她手机欠费了,不会充话费,她就拿着十块钱跑到办公室比划半天,想让老林帮她充话费。老林觉得一个老人挺不容易的,就给她充了五十块话费,没收钱。从那时起,老人家挖个土豆、酿个蜂蜜、捡个核桃啥的都要给老林送过来,老林每每推脱着不要,老人都很伤心,后来老林索性就收下,再给老人换成钱,或者充上话费,也算是全了老人家的心意。这几年相处下来,老林力所能及地帮助老人解决了一些生活上的难事,老人也时不时地来办公室看老林,处得就像亲人一般。
“我有时候感觉她就像我故去的外婆一样。”老林说着竟有点泪眼婆娑。“她一直想请我吃顿饭,几年来说了好多次,我都推脱着不去,不为别的,只是感觉她很不容易,彝家请客必要杀猪宰羊的,最少也会准备只鸡,我们在项目部天天吃得挺好,哪能让老人家破费。”老林继续絮絮叨叨地说着。我们也听得心里热流涌动。听着老林的讲述,我也猛然间想起了那个老人家,好几次她都背着背篓在我们办公室门口晃悠,问问老林在不在。
目前在国家的大力帮扶下,我们项目进口工区驻地越西县已经摘了贫困县的帽子,但是由于交通不便,像老人家这样的当地人还有很多,他们一辈子都没出过越西县,脚能走到的地方或许就是村子里的角角落落,新成昆线修通,成都到越西就快多了,或许老人家的孩子们就能方便回家陪伴老人了。
其实在成昆的四年来,我们每位建设者心里所期盼的也是尽快把这条线打通,让当地的百姓走上发家致富的快车道,让更多大山里的孩子能看到外边的世界,也能让自己的家人有机会坐上火车,行走在自己参与修建的线路上,感受沿途的风土人情,感受彝家的热情好客。那个时候想必老人的家已经富裕了,或许老林就能满足老人想请他吃顿饭的愿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