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分公司 赵超峰
这是一段不是历史的历史——这是我在延安学习期间萌生的最深切感受。
从时间的维度来说,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岁月,以及先辈们的音容笑貌,都被定格在已逝的时间长河里,随着时光流转而与我们愈来愈远。但从感情和感觉来说,先辈们的感人事迹、精神风貌、丰功伟绩等,一点都不陌生。
看到故居和那些曾经与先辈们相伴过的纸笔、衣貌、草木等,都油然而生一种亲切,甚至还有些羡慕——它们何其有幸,曾见证过先辈们生时的风采,而我们只能带着敬仰去追忆。
我们带着敬仰去追忆,去汲取最丰富的营养。
一、肥沃的精神土壤
此次培训采取了实地教学的方式,重走先辈们走过的路,进入先辈们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一间间老屋和一件件旧物,给人最直接、最强烈的莫过于情感上的激荡。或者可以说,这是精神上的共鸣,是先辈们氤氲于此间的精神引导召唤着我们这些后来者和接力人。
这是一片肥沃的精神土壤。像南泥湾一样,先辈们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用先进科学的理论,用高尚热烈的情操,用深挚沉郁的情感,用崇高纯粹的精神,打破了自古以来“穷山恶水出刁民”的恶之定律,将陕北这片贫瘠的土地和在困苦中浸泡的麻木的人们,改造成肥沃的土地和当时国内最先进、最勇敢、最高尚的一群人。
在这片沃土里,你不得不去直面和思考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和幸福是什么样的?应该是什么样的?在这里的那段历史中,从领导到干部、到一般战士、到普通民众,他们的事迹和蕴藏其中的精神凝聚成一座泰山,一座比泰山还重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之山。这山就矗立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之林里,矗立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使我们这些仰视的后辈们知道——人原来可以如此高尚、如此纯粹、如此无私、如此伟大、如此奉献,人与人的关系可以如此平等、如此和谐、如此团结、如此活泼自由、如此使人心情畅快。
这沃土滋养着我们,也将滋养着我们的后辈,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永不再沉沦。
二、丰富的智慧宝典
开始时有一个疑虑,我们会不会将党史学习教育做成简单的故事会,每个人来感动一阵,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去。
随着学习的深入,这个疑虑逐渐消散。延安这块宝地所蕴藏的实在太丰富、太厚重了。这里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先辈事迹,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但更多的是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经验和智慧,使你不仅知道为何要做,更知道如何去做。
面对日寇的猖狂进攻和不可一世,全国弥漫在一片迷茫和悲观之中,抗战必败、亡国灭种的失败论使人看不到希望,与之相伴的无知无畏、盲目冲动的速胜论使有些人头脑发热。面对纷乱复杂的局势,毛主席冷静分析,综合敌我双方实际,科学地提出了持久战,不仅为全国抗战指出了道路,提出了方法。
面对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和日寇的破坏,边区陷入极端困难之中,在很多人看来,边区陷入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死局之中。但是党中央及时开展“自力更生”大生产运动,开荒、增产等系列科学举措,不仅打破了困局,而且实现了自给自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这样的例子,无论是大的政策指导层面,还是具体的落实层面,甚至更加细节的把控层面,都不胜枚举。延安这段历史,就是一部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方法指导书,无论我们工作的、生活的困难,都能在这里找到经验和指导。对于我们而言,来这里找到克服困难和提升质量的方法,比精神的洗礼与情感的触动更重要。
三、路上的灯塔指引
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历史,以及这段历史中所蕴含的精神,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的,而是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不仅仅是历史的,更是现在的和将来的。
延安历史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历史中极其重要的一页,延安精神也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来到这里,在情感上接受洗礼,精神上得到升华,更加知道一个人应该有的道德遵循和行为准则,更加知道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我们来到这里,在意志上得到巩固,在智慧上得到提升,更加知道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应该有怎样更好地去工作,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宏伟事业中、在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发一份光热。
经受过洗礼和提升的我们,也将成为这灯光中的一缕。虽然,我们不如先辈们那么璀璨,成为一个民族精神星河里的一颗,但也会以微弱的光,将在这里学到的精神与智慧带到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以点滴的的言行去感染身边的人们,传递和散播着温暖与力量,进而汇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澎湃伟力。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奋力行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既已来过“圣地”,耳濡目染之间已悄然接受过洗礼。或许尽此生也不能达到先辈们高度之万一,但奋力行之,终会与他们靠近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