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处 王铭滋
八十多年前,埃德加・斯诺穿越重重封锁,走进陕北高原,用镜头与笔触揭开了红色中国的神秘面纱。他在《红星照耀中国》中记录的那群“衣衫褴褛却目光如炬”的革命者,在贫瘠土地上孕育希望、在枪林弹雨中坚守信仰。当我合上这部纪实作品,脑海中浮现的却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的震撼画面——铁甲洪流滚滚驶过长安街、战机编队划破苍穹、洲际导弹方阵彰显大国重器的威严。两种画面在时空中交错,形成跨越世纪的对话:从延安窑洞的煤油灯到天安门广场的华灯璀璨,从单衣草鞋的长征路到自主研发的国防科技,这是一条浸透血泪与汗水的复兴之路。
斯诺笔下的中国共产党人,生活在今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他们以窑洞为营房,以小米为主食,枪支弹药依赖缴获,却在窑洞里创办红军大学,用敌人传单制作学习笔记本,在篮球场上迸发青春活力。毛泽东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灰布军装,周恩来睡在土炕上批阅电文,红军战士每日菜金不足五分,却始终保持着“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热情和信念”。这种物质匮乏与精神富有的强烈反差,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底色。正如斯诺所言:“他们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新时代,九三阅兵场成为最好的见证者。受阅部队身着新式迷彩,手持国产高精尖武器,以“米秒不差”的精度通过检阅台。国产新型武器装备依次亮相,战机编队划过长空,标志着中国已建立起陆海空天电网一体化的现代国防体系。长安街两侧的摩天大楼与自信洋溢的人群,与斯诺笔下“饥饿的村庄”形成鲜明对比,生动诠释着“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深刻内涵。从篝火旁的战略研讨到指挥中心的数字化沙盘,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
这种历史跨越绝非偶然,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用鲜血铸就的丰碑。长征路上,红军将士穿着草鞋爬雪山过草地、顶着枪林弹雨突破重重围堵,那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正是斯诺笔下那代人在极其恶劣环境中坚持理想的生动写照。九三阅兵场上那些昂首挺胸的军人,那些自主研制的高精尖武器,都是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物质化呈现,是革命先辈理想信念的当代传承。当我们为今日之成就自豪时,更应铭记那些在长征路上倒下、在窑洞里规划中国未来、在战场上献出生命的先辈们。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是一部革命史,更是一部启示录。西北高原上的“星星之火”之所以能够燎原,根本原因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种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传统,正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
我们企业自成立以来,始终与国家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从肩扛手凿的传统作业到BIM技术、盾构机的智能化施工,企业的发展历程折射着国家科技进步的轨迹。作为新时代的中隧青年,我们有幸站在先辈铸就的丰碑之下,肩负着“隧贯山河,道通天下”的崇高使命,即便身为一名基层员工,我们同样是国家宏大叙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更应该接过前辈手中的火炬,成为黑暗隧道中的穿行者、时代岩层里的开凿人,让个人的微光,融入民族复兴的浩瀚星河,照亮我们脚下深爱的大地与前方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