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在文化浸润中探寻隧道人的精神坐标
□隧道股份 高孟攀
  企业文化培训已行至中途,窗外的日光透过玻璃落在“忠诚担当”四个字的投影上,光影流转间,那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故事、从战略蓝图里延伸的路径,正一点点在脑海中拼凑出中铁隧道局的精神轮廓。作为仍在培训学习中的校招生,这些天的所见所闻尚未完全消化,却已在心中播下了思考的种子。

在传统与当下的交汇中,触摸“忠诚担当”的温度

  初闻“忠诚担当”四字,总觉带着些许厚重的历史感,直到培训中读到《论语》里“尽己之心谓忠”的注解,看到晏子“社稷之臣”的担当故事,才渐渐明白“忠诚担当”精神并非凭空而来。儒家强调“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辩证,与课件中“忠诚于事业而非依附于个人”的阐释形成跨越千年的呼应,让我对“忠诚”有了更立体的理解——它不是盲目的服从,而是基于共同理想的价值坚守。
  当老师讲到沙木拉达隧道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的往事,讲到成昆铁路项目青年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时的赤诚,那些文字里的精神忽然有了具象的温度。原来“担当”从来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在崇山峻岭间挥汗如雨的坚持,是面对技术封锁时“把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里”的倔强,是如今智能建造中“功成不必在我”的淡然。这些故事让我开始懂得,为什么“忠诚担当”能成为刻在企业基因里的密码。

在历史与未来的衔接中,读懂“隧贯山河”的分量

  隧道博物馆展厅里的老照片总让人驻足:从钢钎大锤敲打的原始作业,到半机械化施工的初步探索,再到如今盾构智能化掘进的影像,五次技术跨越的轨迹清晰可见。最触动我的是大瑶山隧道的模型,讲解员说,正是这座隧道让中国隧道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了30年。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隧贯山河”不仅是对工程的描述,更是一代代人用奋斗改写历史的壮举。
  培训中提到,中铁隧道局的发展历程总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革命战争年代的浴血奋战、三线建设时期的勇挑重担、改革开放后的技术突围、新时代“一带一路”上的海外攻坚。这种“因隧而立、为国而生”的底色,让“开路先锋”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就像卡姆奇克隧道,不仅贯通了山脉,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这或许就是企业文化中“道通天下”的深层意义。

在理论与实践的对照中,思考新员工的成长方向  

  “八八四八”战略、“三转五化”改革这些专业术语,起初听来有些晦涩,但结合“三大核心产业”的案例讲解,渐渐有了清晰的轮廓。从劳动密集型向管理技术型的转变,从传统施工向数智建造的跨越,这些战略部署背后,是对每一位员工的能力期待。就像“隧智汇”理念强调的“汇聚人才、汇集技术”,既需要我们沉下心来钻研专业,也需要打开视野拥抱创新。
  培训让我明白,隧道人的成长从没有捷径。或许未来会像前辈们说的那样,在隧道贯通时没能出现在合影里,但当看到列车驶过自己参与建设的工程,那份自豪感便已足够。现在的我,更期待接下来的培训能带来更多启发,也渴望在未来的实践中,慢慢读懂“至精至诚、更优更新”的企业精神,让自己这颗“新道钉”能在“道通天下”的征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培训仍在继续,学习也刚刚开始。这些天的所得,更像是一把钥匙,让我得以窥见企业文化的厚重与深邃。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想带着这份初浅的感悟继续探索,在聆听中沉淀,在思考中成长,努力让“忠诚担当”的精神,不仅停留在笔记本上,更能成为未来工作中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 (本文获新员工学习感悟征文二等奖)


版权所有:隧道工人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