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我们为什么还要叠被子?
□隧道股份 胡赛赛
  “叠被子”是全民熟知的话题,从独立生活到大学军训,人们对是否需要叠被子、尤其是否要叠“豆腐块”争议不断。有人认为叠被子是为了避免睡回笼觉、方便找物品,也有人觉得不叠被子能省时间多睡会儿——这些观点都将“叠不叠被子”视为目的,却忽略了当下国际国内形势突变、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推崇叠被子的深层意义:我们如今叠的,究竟是什么?
  叠被子可宽可窄、可随意,但“豆腐块”的要求绝非形式。它是手段,最终指向对细节的坚守、对执行力与纪律的宣扬、对优良作风的传承、对耐心与自我效能的肯定,更是对标准化与整齐之美的极致追求。
  叠“豆腐块”,叠的是纪律建设与刚性执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督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企业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核心技术或员工数量,更在于对纪律规矩的绝对敬畏与自觉践行——纪律就是战斗力,更是竞争力。
  叠被子的核心意义,正在于以小事磨砺纪律自觉,筑牢企业“令行禁止”的制度根基。纪律意识的养成,不仅仅靠口号灌输,必须融入日常点滴:小事不执行,大事更难成。对我们施工企业而言,纪律是安全生产的“生命线”,更是攻坚克难的“保障网”。叠被子的过程,本质是“规则意识”的养成,这与施工必须守安全规程、接任务后立即执行的要求内涵相通。当“把纪律融入日常”成为习惯,纪律便从“被动遵守”变为“主动践行”,团队自然能形成“千人如一”的凝聚力,关键时刻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
  叠“豆腐块”,叠的是工作习惯与优良作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叠被子看似小事,却是锤炼习惯、打磨作风的起点。若连“小事”都做不精、做不好,即便心怀理想抱负,也难免沦为好高骛远。这种注重细节的习惯,需在日常反复锤炼方能养成,而叠“豆腐块”,正是隧道人养成“精益求精”习惯的有益载体。
  从细节看,部队官兵对叠被子“极致细节”的打磨,与我们施工追求“零误差”的要求高度契合:现场测量放线差1厘米、盾构推进多沉降1厘米、隧道喷射混凝土衬砌偏1厘米,都可能引发重大安全质量隐患。同时,细节锤炼作风也是现实需要:当“严谨细致”成为本能、“精益求精”成为作风,“一查三巡两盯控”的管理人员会细核每处作业面、确认设备状态、留意沿线异常;一线人员也能在复杂环境中不失误、紧急情况下不慌乱,以“零疏漏”应对掌子面的“未知挑战”。
  叠“豆腐块”,叠的是自我肯定与“标准化”。自我肯定需以行动成果为支撑,叠被子正是军人获得正向反馈的“第一块基石”。长期坚持,“通过努力达标的成就感”会转化为“我能做好每一件事”的自我认同。在施工现场,员工排查质量隐患、确保结构符合要求,实现隧道齐整平顺、无渗漏,不仅是“我们能干成”的体现,更能坚定“能建好国家重点工程”的信念,升华为对岗位的责任感、对团队的归属感,成为工程高效推进的“内生动力”。
  此外,叠被子更是标准化精神的具象化实践——这种细节里的标准化,是企业高效运转的“底层逻辑”。标准不只是视觉上图牌的一致,更是行为的“度量衡”,从施工设备维护到管片拼装执行,从资源投入卡控到工程量、成本验算,标准化贯穿始终。“九三”受阅官兵能走出“万人如一”的阵列,正因他们通过叠被子、整内务,将“精准执行标准”刻进骨子里。可见,叠被子的过程,就是理解“标准无小事”的过程,今日能将被子叠得规范,明日在“战场”(工地)上才能精准操作、严格执行,让每一个动作都经得起检验。
  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有人认为叠被子与施工生产无关,却看不到从整齐宿舍到规范工地、从个人习惯到团队精神,“叠被子”早已超越生活琐事。对企业的振兴发展而言,改革攻坚路上,每个人都是参与者、见证者,都有自己的“豆腐块”需持之以恒地叠——那便是我们的工作业务,是深耕数千次后刻进肌肉记忆的思维本能。唯有业务熟练度高度统一,每个系统才能稳健发挥效能、服务企业发展,我们才能拥有可靠的团队与足够的确定性,在激烈竞争中勇敢亮剑、对冲未知。

版权所有:隧道工人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