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东隧道斜井
冰块降温
兴山东隧道作业面
□隧道股份 杨雪
编者按:为真实记录集团公司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奋斗足迹,充分展现集团卓越的施工能力和员工攻坚克难的精神,即日起《隧道工人》联合集团公司官微推出“永远的开路先锋”专栏。专栏以通讯报道为载体,聚焦报道工程重难点任务突破、科技创新实践与团队协作事迹,镌刻开路先锋们的担当与坚守。期待通过这些鲜活的记录,让更多人读懂隧道建设者的初心,凝聚起建设行业领军世界领先企业的磅礴力量。
8月4日下午1时,伴随着最后一声爆破的回响,宜兴高铁兴山东隧道最难啃的7F至8F作业面顺利贯通。这不仅让全长16.88千米的特长隧道看到了贯通曙光,更把铁路建设者们与复杂地质较劲的故事,刻进了岩层深处。
地质迷宫里的技术突围
兴山东隧道位于湖北省兴山县境内,既是全线最长的特长隧道,也是宜昌至郑万高铁联络线兴山段最后的“拦路虎”。“里面跟迷宫一样,一般人进去准得绕晕!”宜兴高铁3标二分部党支部副书记向志敏的吐槽,道出了施工的艰难程度。
更严峻的是,这条隧道最大埋深达1256米,相当于400层楼压在岩层之上,岩层里还藏着7条断层破碎带,就像一堆被揉皱的旧报纸。沙质页岩为主的岩层历经多期构造运动后,到处是细密的“皱纹”——小型褶曲、断裂密集,节理裂隙纵横交错,施工时稍不注意就可能触发地质灾害。
“这不仅是体力的较量,更是技术的硬仗。”工程部部长燕明回忆,开工时用常规单层拱架支护,但面对复杂地质和高地应力的挑战,我们不得不反复调整方案。面对“高埋深、高地温、大变形”三重暴击,建设者们索性在隧道里开起“技术研讨会”,经过N次试验,终于创新性采用“双层铠甲+锚索牵引”的支护方案:外层钢拱架扛住初期压力,内层支护巩固防线,锚索像拉风筝一样主动稳住围岩,硬生生让闹腾的岩层“乖乖听话”。
高温蒸笼里的清凉守护
技术关刚过,“烤”验又接踵而至。隧道内活像个巨型桑拿房,40℃+的高温裹着粉尘扑面而来,工人们光膀子作业,汗珠顺着安全帽带往下淌,“工作服拧得出水,晒干后能刮下一层盐”成了常态。
“不能让兄弟们蒸‘免费桑拿’!”向志敏一看这架势,立刻安排上“降温三件套”:藿香正气液管够,绿豆汤无限续杯,今年夏天更直接建了座“地下冰工厂”,每天60吨冰块准时送达14个作业面的纳凉点。工人们打趣说:“现在进隧道像揣着冰袋打仗,爽!”
隧道尖兵的热血图鉴
艰苦环境里,总有人带着“开挂”般的拼劲往前冲。项目部组建的“攻坚克难尖刀连”里,36岁的河南小伙王二冬堪称“隧道劳模”。他负责的8F作业面,是全隧地质最复杂、温度最高的段落,他却每天雷打不动第一个进洞、最后一个出洞,手上的茧子厚得能当砂纸用。
自从4月“进度王”评比开赛,王二冬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4个月内两次上榜。面对夸奖,他黝黑的脸上挤出憨厚的笑:“大家都在拼,我掉队了咋整?” 在“尖刀连”里,这样的硬核角色一抓一大把:洞外,他们顶着烈日砌筑挡土墙,活像群“铁路包工头”;洞内,忍着高温加固支护,堪比“地下钢铁侠”。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盐霜结了一层又一层,却没人喊过一句苦一句累。党员先锋队更是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夜以继日,啃下一个个硬骨头。
2小时到20分钟的飞跃
目前,兴山东隧道已累计开挖15千米,完成总工程量的88%。接下来,这群“地下开路先锋”要向着全隧贯通发起最后冲刺。
宜兴高铁是国家“十三五”规划项目,是沿江客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全长108.38千米,设计时速350千米,建成通车后,沪渝蓉高铁武宜段和郑渝高铁将顺利牵手,兴山到宜昌的车程会从现在的2小时缩短至20分钟,宜昌到重庆也能3小时内直达。届时,人们坐着高铁穿梭在群山之间,或许不会想到,这条“地上飞虹”的地下部分,藏着多少建设者与岩层较劲的故事。那些浸透汗水的工装、磨出老茧的双手,早已把“忠诚担当”四个字,写进了长江经济带的交通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