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一封特别的来信 两代筑路人的精神传承
□三处 陶宣羽
  当新员工孙智捷抵达康渝高铁施工现场时,手中的一封家书承载着爷爷许明金——一位铁一师老筑路人的深切嘱托。这位曾修建成昆襄渝铁路的老铁道兵,将半个世纪的筑路情怀与精神期盼,传递给了新一代的铁路建设者。
  “我们当年修建成昆襄渝线,那可是一件拼命的事。”许明金在信中回忆,那时没有盾构机,全靠炸药和人力凿穿大山;没有先进技术,就靠经纬仪和红布条在风雪中定位。筑路人睡在帐篷里,啃着馒头,夏天烈日把皮肤晒脱皮,却没人喊苦。因为大家深知,成昆襄渝铁路是国家的战备路,更是百姓盼了几辈子的“活命线”。
  信中一段沉重的记忆让人动容:当年为修成昆铁路,平均每一公里就倒下了一名战士。1965年3月,刚从新兵团分到连队仅20天的许明金和战友们,在禄丰县一平浪隧道遭遇塌方,一个晚上就有16名年轻战友牺牲,其中年龄最大的通江县人周宗理,年仅19岁。如今,他们的名字永远留在了禄丰县烈士陵园里。
  如今的筑路场景已今非昔比。孙智捷和同事们开着智能架桥机,运用B1M技术建模,用无人机测绘,靠盾构机、TBM打隧道。许明金在信中说到,对这样的技术进步既羡慕又欣慰。他嘱托孙子,时代变化了,但“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要继续发扬,要把青春和热血献给祖国的铁路建设。
  许明金在信中说,如今能交给孙子的只有当年那种英勇无畏的拼搏精神,还有他的修路日记和一张铁道兵战士的老照片。他殷切希望孙智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勇前行,将这份筑路精神在新时代的铁路建设中传承下去。

版权所有:隧道工人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