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远山的呼唤
□一处 杨舒
  晌午困意正浓,手机铃声骤然响起。老同事发来的消息中,几张照片撞进眼帘:层峦叠嶂的大山巍峨耸立,山顶积雪在蓝天白云下圣洁如仙境,山下青砖白墙的村庄依旧是记忆中的模样。这一瞬,脑海中七年的记忆如潮水般奔涌——那是我挥洒青春热血的地方,又怎能轻易忘却?
  照片像时光的钥匙,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大山里的一切在脑海中逐渐清晰。2016年至2022年,我与众多新成昆建设者,共同见证了越西县的蜕变。初到之时,驻地村庄满是泥巴路,不通电,出行靠马拉车,乡亲们顿顿以洋芋果腹。而后来,水泥路装上了明亮的路灯,通勤面包车穿梭往来,坨坨肉也成了乡亲们改善生活的家常美味。这些变化,就是我们七年坚守最温暖的动力。
  七载光阴,我们对家人多有亏欠,缺席了孩子成长的珍贵瞬间。但在越西,我们却见证了驻地孩子的成长与蜕变。初驻村时,赤脚背着高过头顶柴火的彝族小朋友,在时光里慢慢成长。项目部对学校的资助,让知识的种子生根发芽。他们学习文化、走出大山,变得自信闪耀。那一个个远远望见项目部车子就敬礼的红领巾,便是最好的证明。我想,在某个阳光正好的午后,他们望着铁路,也会想起我们这群筑路人吧。
  想起项目部周边的彝族阿莫,心中满是牵挂。项目通车搬离时,她在路口久久伫立,泪眼婆娑,只因她口中修隧道的“儿子”要离开了。七年间,办公室主任林伟总默默帮她充话费,四处帮她找丢失的鸡,还曾在深夜紧急送她受伤的老伴就医。阿莫送来核桃、土蜂蜜表达感谢,林伟笑着收下,又折算成礼物送回。问及缘由,他只说:“她很像我故去的外婆。”这份跨越血缘的亲情,温暖了整个大山岁月。
  如今,充满民族特色的越西火车站拔地而起。身着民族服饰、皮肤黝黑的彝族同胞与现代化动车相映成趣,时光在此交错。看着飞驰的动车,我不禁想起九年前初到越西的场景。那时的老越西站破旧狭小,进出站口合一,恍若停留在60年代。而现在,一天13趟、2.5小时直达成都的动车,彻底打破了大山的阻隔,拉动经济、开阔视野,让脱贫攻坚成果实实在在。那些建设时遭遇的50余次岩爆、溜坍、突泥、全国罕见的2亿余方大涌水等艰难险阻,在此刻都化作了闪耀的勋章,印证着我们兑现了初到项目时的庄严承诺。
  时光如流水,岁月似繁花。照片带我穿越记忆的隧道,仿佛又听见了远山的呼唤。如今,我们如蒲公英般分散在祖国各地的基建工地,但那片被汗水浇灌的土地,早已成为心底最珍贵的勋章。无论身处海边还是大漠,那座远山,永远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版权所有:隧道工人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