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资分公司 张燕伟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笔下的轻描淡写,在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中化作了惊心动魄的生存博弈。当书页翻过最后一行,千年前岭南驿道上的马蹄声,竟与中铁隧道局前辈们在隧洞中凿岩的铿锵声,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共鸣。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让我对“开路先锋”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故事里,天宝年间的小吏李善德被推上绝境:要将“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的岭南鲜荔,跨越五千余里山河送至长安。在没有冷链运输、航空快运的时代,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为了家人、为了一线生机,李善德毅然踏上征程。他深入岭南荔枝产地,记录每一次采摘的时辰;反复试验荔枝竹篓封存、盐水浸泡等保鲜之法;甚至用沙盘推演转运路线,将转运全程精确到时辰与里数。无数次失败与重来,李善德终于将“不可能”变成“可能”,这份向死而生的执着,是平凡人对抗命运的倔强,更是对使命的极致坚守。
这样的坚守,同样镌刻在中铁隧道局的历史丰碑上。1981年动工的衡广复线大瑶山隧道,全长14.295千米,最大埋深910米,复杂的地质条件犹如隐藏的“地质博物馆”。断层破碎带、高压涌水、岩爆塌方……每一项挑战都足以让工程夭折。但中铁隧道局的前辈们如李善德般,以“开路先锋”的无畏姿态直面困境。他们扎根现场,将地质构造图烂熟于心;首创“新奥法”施工工艺,攻克断层难题;在隧道塌方的危急时刻,党员突击队带头冲锋,用血肉之躯筑起安全屏障。历时五年零七个月,大瑶山隧道终于贯通,不仅刷新了中国铁路隧道建设纪录,更铸就了“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精神丰碑。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使命必达”的精神却从未褪色。从大瑶山到太行山,从跨海隧道到高原天路,一代代中铁隧道人传承着这份精神密码。面对喀斯特地貌的溶洞暗河,他们研发智能注浆系统;在极寒的青藏高原,他们攻克冻土施工难题;在海外“一带一路”项目中,他们用中国技术诠释大国担当。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铁隧道局肩负“隧贯山河 道通天下”的使命,正以科技创新为翼,在地下空间开发、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开疆拓土。
回望千年,荔枝古道上的烟尘早已消散,而“使命必达”的精神却愈发清晰。它是李善德跋涉千里的身影,是中隧前辈挥汗如雨的面庞,更是新时代建设者迈向未来的铿锵足音。相信在这份精神的指引下,中铁隧道局必将继续书写更多“不可能”的传奇,让“开路先锋”的旗帜永远飘扬在祖国山河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