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隐秘而伟大
——读《邓稼先传》有感

□掘进机国重 马珂

  我上中学的时候曾在语文课上做过关于“两弹一星”手抄报的介绍,那时候我就深深地记住了这个名字——邓稼先。说来惭愧,很久没有认真读完过一本书,这次因为邓稼先的一张照片读完了《邓稼先传》这本书。这张照片上,邓稼先右边嘴角带着血迹,那血迹是遭受核辐射后擦也擦不掉的出血点,脸上却还是保持着温和微笑,眼神透露着坚毅与执着。带着深深的震撼和疑惑我阅读了这本书,了解到这位伟大的核物理学家、国之脊梁的传奇一生。
  2024年是邓稼先一百周年诞辰,一百年前的6月25日,邓稼先出生在安徽怀宁。邓家祖上是书香世家,父亲邓以蛰是现代美术史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在北平读中学时期的邓稼先出于爱国之情将日本侵略者旗帜踩在脚下,招来杀身之祸,邓以蛰教授让女儿带着弟弟邓稼先逃离北平并叮嘱儿子“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学文,学科学对国家有用”,这句话和少年邓稼先的潜意识相合拍,一下子就印在他的脑子里。后来邓稼先考入了西南联大物理系,又在美国普渡大学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26岁年轻的“娃娃博士”,而后他拒绝了光明的学术前景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在取得学位后的第九天就踏上了归国的轮船。1950年10月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朝鲜战争焦灼的时刻,面对百废待兴的祖国,邓稼先的心里种下了科技救国的种子。
  1958年夏的一个夜晚,邓稼先用一种与平常完全不同的语调告诉妻子:“我要调动工作了。”至于去哪里、干什么,却都不能说。妻子很不舍,但邓稼先坚定地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那个年代的中国没有原子弹研究的任何基础,邓稼先和一众科研人员隐姓埋名驻扎在了西北大漠之中,他们从零开始,在没有任何外国专家的帮助和艰苦的条件下,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世界为之震惊!这意味着我们摆脱了西方列强的核威胁,也改变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上的外交态势。那一天中国人彻底挺直了腰杆,站起来了。在28年的时间里,邓稼先一心扑在祖国的核事业发展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飞机空投氢弹成功、地下核试验成功……他一次次站在最危险的地方,一次次舍生忘我,只为了祖国的和平和人民的幸福。在一次空投核弹失败后,为了找到失败原因,他亲自去试验场地找碎弹片,为此他的身体受到严重的放射性损害,也是那一次不爱照相的邓稼先主动要求给自己拍一张照片,因为他明白身体受到了致命的辐射剂量。
  “一生做好一件事”,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如今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已经飞速发展成世界强国,在这个快节奏、充满诱惑的时代,“一生做好一件事”这种理念更显得珍贵。它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用一生的时间去追求、去实现那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
  因为常年的辐射,邓稼先还是患了重病,1986年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邓稼先请求再去看一眼天安门。在长安街前他问道:“三十年后,人们会记住我们吗?”这个问题我想每个中国人都会回答,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是邓稼先、钱学森、郭永怀、于敏、王淦昌、钱三强等等科学家,他们吃了三代人的苦,让每一个中国人有了尊严。老一辈革命者的爱国情怀,纯粹而又炽烈不求回报,他们只是简简单单地希望中国好,中国不再受欺负,为祖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们的名字我们不会忘、不能忘、更不敢忘。
  读完整本书,我想起了很多人,他们是中国革命奠基者李大钊,是年轻的革命烈士陈延年、乔年,是抗日英雄杨靖宇,是朝鲜战场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在81192战机上无法返航的烈士王伟,是写出“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戍边英雄,是新冠疫情里不畏生死救人的医护,也是成昆铁路建设中牺牲的铁道兵先辈。他们让我想起了入党的初心,我爱我的祖国,我愿为她奉献青春和热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都是点点星火,尽管做着最平凡的事,尽管可能不被看见,但“两弹一星”的精神会时时指引着我,就做好这平凡的事,专注、纯粹地去做,从奉献中感受到快乐,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版权所有:隧道工人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