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桥公司机关接受完为期七天的培训后,我踏上了前往西昭项目的旅程。西昭迢迢,盘山路险,沿途所见,邛海蓝透,群峰拱翠,云山雾绕,田苗秀蔚,牛羊零星,风车舞动,极目遐迩,有如图画。车行至海拔两千米时,高路入云端,透过车窗,远山隐约可见小小白点,同行小伙伴告诉我,那是彝族人家。或许是见惯了厦门的海,看到这群峰迭起的凉山,我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激动。
盘山路,绕啊绕,车子上上下下,历时四个半小时,我们终于抵达了项目部。项目部大院宽敞明亮,花开院内外,蝴蝶舞其间。犹记到达项目部第二天,雨后初霁,雾翻起了一角远山,朦胧如仙境。不过凉山风光虽好,却山险路窄,一条条小道在这深山之间无所觅形,车辆会车、错行都是对司机师傅车技的一种考验,真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在这山高路远的西昭项目,中铁隧道局建设者挥洒汗水,攻坚克难。如果说以前在媒体上的阅读经验很“浅”,阅不尽中铁隧道局建设者的“忠诚担当”,那么现在,当我来到项目上,眼观项目建设者,耳闻工程知识,才真正明白他们建设这里的不易。西昭高速项目位于凉山深处,一遇暴雨,道路塌方,停电断网,好在项目部有自己的发电机,能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除了恶劣的自然条件,工程建设者们还要忍受远离城市、深夜独对孤灯的孤寂感,生动诠释了何为“凉山甘待四年冷,建设不谈半句空”。他们来到这深山里,用诚实的劳动为凉山人民筑坦途,是名副其实的“开路先锋”,是涌起流动中国最有感染力的路标!
不知不觉间,我来到西昭项目竟已一月有余。虽说盛夏翻篇,白露已至,身处凉山深处的我却觉察不到一点秋意。热浪还是一如往常,漫卷着项目部上方的旌旗。在不易察觉的时令变换中,我管理文档、撰写简报、运营项目公众号、协助处理办公室事务,从晨光到黄昏,从汪洋到点滴,一步步见证着自己的成长。由于项目部没有与我同龄的女生,我不免会有孤单迷茫之感,但好在项目部是个温暖的大家庭,有很多可爱的人:指点迷津的师傅、互帮互助的同事、会弹吉他的小哥……他们给我这看似枯燥乏味的山中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关爱与温暖。
非洲经济学家丹比萨·莫约曾在著作中写道: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现在,我也想种一棵树,一棵星途隧梦树。即便新媒体选题让经验不足的我伤透脑筋,即便推文排版让排版知识不够多的我需要现学现卖,即便宣传文章让文风稚嫩的我无从下笔……但那又怎样,人贵有恒,只要栽下树苗,精心呵护,就有成长为一棵大树的可能,虽然这树未必参天,但经过风雨,它已然不同于最初的自己,是绿意盈盈、枝条万千了。
我走过凉山,见过西溪河,也借助它们走过我的生命。现在,我想给时间以生命,踏上“西昭号”列车,做一个翩翩少年,飞扬意气,把握今朝,朝着“忠诚担当”的中隧星途迈进。我相信,路虽修远,只要弘毅前行,功力必不唐捐,成为闪闪发光的中隧人也不再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