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大学时,一天夜里熄灯后和宿舍的兄弟们卧谈,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若干年之后,农村老家还会有一家老小围坐在小院子里吃着土锅菜、喝着凉白开,细说正阳门下家长里短的场景吗?现在看来,这似乎真的已经成了一种奢望。作为农村出身的自己而言,乡土或许真的很土,但最起码是有温度和色彩的。而乡土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可以说是农业社会最具魅力的一种表征,中国几千年来正是在这种文化形态中培养起了独特的中国人、独特的国民性以及独特的文化性格。而由千千万万乡土人构成的乡土社会,虽然变迁的速率相对较为缓慢,但终究也是在变迁的社会,也仍然是一个稳定的社会。
在经历了百年激荡岁月之后,现代社会的变革之快、成果之奇、影响之远所带给乡土中国的冲击自然是无可估量的。习惯了“快”之后的人们,似乎对美好未来也失去了耐心,终日渴望一朝触手可得,“激进”也成为了这一时代最为贴切的代名词。然而,静心思考就会发现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并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新与旧、抛弃与选择的对立面,而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就近百年来的变革成果而言,我们似乎都在回避着乡土文化如何保护和发扬的问题,尽管它是中国文化中最不可忽视的重要传统性特征代表,也是我们自然属性得以伸展和尽心释放的港湾。但,我们貌似还是选择了“快”而丢了“质”。所以,有时候也在想,城镇化率高了我们就真的幸福了吗?被坚硬的水泥城市层层包围着就真的会快乐吗?
或许,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最为熟悉的味道,并不是妈妈的味道,而是乡村的味道。因为,它足够温暖。每当追思至此,我都在想百年来的激进,为什么非要如此“彻底”、如此“非此即彼”,如此忽视“物极必反”的自然规律和“此”与“彼”的相互转化、内化或者异化,如此地忽视“路径依赖”,以至于非要这么着急地拒绝可能于今天而言不太体面的“乡土”。有些事情、有些东西,砸碎了、抛弃了,就再也找不回,只能是今日步履维艰地重塑。就拿数千年来遗留的“宗族制”来说,虽有缺憾,但仍可以选择“扬弃”,可为什么仍如此决绝地将其视为不可化解的斗争对象,将其予以灭绝,消失在历史的发展洪流中。而缅怀先祖、传承家族文化的宗祠、家谱、庙宇等等也皆被视为封建迷信付之一炬,烧灼殆尽,失去了物质载体的精神传承显得如此脆弱,家族兴衰荣辱,千年发展渊源也皆尽断绝。
这一百年的激进历程,我们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同时也失去了很多,我们增强了自豪感,但也降低了获得感和幸福感。我们拥抱着无比壮观的现代社会,但也因失去了太多的乡土文化而进入了日渐扑朔迷离的当下。因为,所谓“乡土中国”,其实就是传统中国,是我们今天这个中国的逻辑前提。理解今日的中国,必须深刻领悟传统中国的内涵,这恰恰就是我们很少触及的。所以,对于今天而言,深刻映射传统中国的乡土文化还重要吗?答案是否或许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则是对它的保护和对“快”和“好”的认知与把握。
这激进的一百年,我们从0到走到了1,从创新走到了垄断,从变革走到了自我变革,从破坏走到了保护,从专制走到了开放,从盲从学会了自我选择,从工人变成了匠人,从一开始的被需要转变成了今日的需要,从自信满满的引用迎来了无法剥离的依赖,从单纯的财富渴望衍变成了复杂的价值焦虑,从为自由终日奋斗的激情退化成了阶层固化的恐惧,从贫穷中的相信共识开始面对着富强中即将发生的共识失位。
过往种种,既波澜壮阔又混沌失控,既满是希望又疑惑众生。生命长河,看似平坦而流,却又异常苛责身心,既常受数据时间之拷问,又深受言行因果报应之鞭笞,深处浮浮乱世,方显内心理性坚持之贵重,虽无过往所依,却仍需探寻符合自然科学之理,伴以时时阐释践行,尽管如此可能很慢,但至少不会留下太多遗憾。或许,很多时候我们真的可以慢一点。因为,从现在做至少还不算太晚,“乡土文化”也并未真正地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