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北京城定安门外,坐落着中国历史上连续祭祀时间最长的一座地坛。这座古老的建筑曾承载过数代帝王敬天法祖的信仰,隐含着古代建筑师们的匠心构思,也诞生了一位苦难残缺的作家——史铁生。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经典散文集,在尚且天真无邪的年纪,我与它初次相遇。年少的记忆至今犹为清晰。在某个普通的语文课堂上,我读着课本上的文字,却悄悄湿了眼眶。
“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在我还未尝过人间悲苦的童年时期,这篇《秋天的怀念》就裹挟着厚重的苦难袭来,以不可阻挡的姿态驻扎在我的记忆深处。年幼的我尚不能完全理解文章深意,初读只觉得苦得厉害,只能偷偷擦干湿润的眼眶,匆匆浏览而过,不敢细读,不敢翻阅,却生根在记忆中,也无法忘却。
初读不识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历经岁月洗礼,褪去青涩与稚嫩,步入青春韶华,也已知“愁”滋味,再次遇见它,是被其中细腻、温情而苍凉的文字所感染。在地坛,这个坐在轮椅上的男人以超凡的意志完成了“见天地”“见自己”“见众生”的人生修行。
见天地,地坛是他洞察世界的自由净土。“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在轮椅上的时光中,史铁生以全新的心境,细致观察地坛中的一草一木,以温暖的笔触,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充满灵性的地坛。他在经历人生劫难之后,仍然以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生命的敬畏,搭建出自己的一方心灵净土。
见自己,地坛是他茫茫苦海中的涅槃之舟。天降的厄运让这位青年在最狂妄的年龄残废了双腿,面对这忽然而至的苦难,史铁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最初的他,四顾茫然、不知所措,不得不每天进行着生死之辩,一遍遍地自我拷问后,最终他渐渐明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试图与苦难握手言和,与不公的命运和解,他在地坛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一条路,为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一段浓墨重彩的传奇故事。
见众生,地坛是他见证苦难的悲悯之地。他笔下的地坛是荒凉且幽静的,但也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人和故事。如聪慧坚忍的母亲、园中散步的老夫妻、造化弄人的长跑运动员、美丽纯洁的弱智姑娘……史铁生用一颗悲悯之心看待园林中的百态人生,思索人世间种种的苦难,为他们的痛苦而悲鸣,为他们的不幸而叹息,他以朴实的笔触为读者描绘出生命的绚丽多姿,为他人控诉命运的不公,但苦难中更显生命的坚韧与高贵。
阅读《我与地坛》的过程,是一场自我疗愈之旅。史铁生以看透生死的大彻大悟、战胜苦难的超凡智慧,试图救赎每一位失意迷茫、沉闷苦郁的读者。史铁生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地坛坐落于古都北京城定安门外,坐落于众生的灵魂深处,它是夏至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是每个人的精神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