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珠海消息 7月17日,珠海隧道工程“开拓号”盾构顺利到达接收井,粤港澳大湾区在建水下超大直径盾构跨海隧道——珠海隧道工程北线盾构贯通,为后续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珠海隧道工程线路起于珠海大桥东,终于珠海大桥西,隧道股份施工的TJ2标段长3800米,其中盾构段2930米、明挖段870米,最大埋深35米。工程采用基于珠海地区特有淤泥质地层量身定制的两台直径15.01米的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施工,盾构机全长123米、重4200吨、刀盘重600吨,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开拓号”“奋进号”孪生盾构兄弟平行珠海大桥南侧,自西向东穿越珠江磨刀门水道入海口。
珠海隧道工程工法多样,地质条件复杂,为国内最具挑战的超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工程之一,具有“大、难、险、新”等特征。为完成这项超级工程,项目部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和隧道与地下工程行业资深专家共同组成珠海隧道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建立综合技术研究平台,针对工程特有地质、创优规划、科研攻关、施工重难点等,汇聚各方智慧为珠海隧道精准“把脉”,先后攻克了盾构始发浅覆土软土地层、穿越防洪堤围、近距离侧穿桥梁桩基等施工难题,顺利实现了项目两台超大直径盾构的始发掘进。
盾构掘进过程中,面对软土地层大直径盾构管片上浮、垂直姿态“上漂”等难题,项目部依托盾构大数据平台和BIM数据平台稳定掘进姿态,遵循“勤纠偏、缓纠偏”原则,严控成型隧道轴线及高程,将偏差牢牢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根据隧道埋深及地质情况,通过壁后注入厚浆及同步双液注浆组合应用,过程中严控浆液质量、注浆方量及注浆压力,实行全链条管控;在增加管片配重等方法抑制管片上浮的同时,利用导向系统自动监测,实时掌握管片姿态,不断优化掘进参数,保证管片拼装质量。在管理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最终攻克了全断面淤泥地层及上软下硬地层隧道管片上浮、盾构垂直姿态“上漂”等难题,为控制成型隧道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水下孤石和基岩凸起是盾构安全快速掘进的最大阻碍。针对基岩凸起距离长、强度高、软硬不均、发育随机等特点,项目部在技术方面,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盾构大数据平台,以参数优化、分析、执行、反馈及刀具研判等为核心,为盾构机配置了自主研发的前装式常压换刀刀筒和刀具监测防护系统,有效解决常压刀筒的异常损坏、监测不准和刀具后退掉落等问题。在管理方面,项目部建立了大盾构掘进技术管理四级响应体系,畅通现场问题反馈处理机制,每日召开掘进分析会,做到“一环一研判、一环一交底”,保障盾构机在基岩凸起地质段的安全高效掘进。
珠海隧道沿线环境复杂,全线近距离穿越多栋建构筑物,施工风险和难度巨大,过程中通过对沉降数据和掘进参数的分析,同时精准控制盾构掘进和同步注浆各项参数,确保了盾构机安全顺利通过各建构筑物。
为实现“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阳光工程”五个建设目标,创建国优工程,推动党建工作与工程建设中心任务深度融合,把“红色基因”注入工程建设,项目部广泛开展“红色技术攻关”活动,聚焦工程建设重难点,推动科技研发、技术攻关,亮身份、亮承诺、亮计划、亮成绩,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工程建设。
珠海隧道工程北线盾构隧道的贯通,为我国超大直径泥水盾构穿江越海施工提供了有益探索,有效提升了国内超大直径盾构施工管理水平。工程建成后,将与现有的珠海大桥共同构成珠海市东西向的复合通道,达到水上水下桥隧并行,缓解珠海市东西城区交通压力,降低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对交通通行的影响,成为珠海大道的新“咽喉要道”,对加强东西组团联系、促进特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冯泽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