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国内首次“零沉降”下穿
集团通过合肥地铁建设最难考验

  安徽合肥消息 1月10日,伴随着盾构机刀盘旋转的轰鸣声,“穿越号”盾构机从合肥站南广场盾构接收井洞门破土而出,标志着由路桥公司承建的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三期工程瑶海公园站至合肥火车站区间左线隧道顺利贯通。至此,该区间左右线全部顺利完成下穿合肥火车站站场及站房,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三期工程实现全线贯通。
  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三期工程瑶合区间总长约709米,采用盾构法施工,区间最小曲线半径362米,全线基本处于曲线上,最大坡度28‰。区间下穿合肥站站房及12股道群,为国内首例在无预留条件下近距离正穿施工,风险高,技术难度大,是合肥地铁建设历史上面对的最难考验,全国地铁工程范围内也属罕见。
  为确保“瑶合”区间下穿铁路施工安全顺利,保障国铁营业线正常安全运营,集团采取“三超前、三保障、三严控”的举措成功实现了铁路站场、站房等设施的“零沉降”下穿施工。
  三超前,一是超前谋划下穿铁路工作。组织召开了专家审查会和现场协调会,先后8次赴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进行沟通,加快相关手续办理,于2021年8月顺利获得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批复,为下穿铁路工程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超前制定盾构涉铁施工方案。编制盾构机吊装、始发、掘进、穿越风险源、接收等各项专项方案,多次开展专家论证,为施工提供了切实可靠的技术保障。三是超前开展安全技术交底。召开了多次专题培训会议,详细讲解施工安全教育、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和相关涉铁施工事宜协调工作,进一步增强全员的安全生产意识。
  三保障,一是保障合肥站正常运行。在合肥站南广场修建临时过渡站房,乘客改由临时过渡站房进站,确保合肥站日常运营不受影响。二是保障合肥站结构安全。采用“新增桩基+预应力梁”的方法对下穿影响区域的合肥站原站房基础进行加固。在地面以下10米采用人工挖孔方式新增37根直径800毫米、桩长约41米的钻孔灌注桩,并埋设钢护筒。在桩基上部进行后续承台及预应力梁施工,对预应力梁进行张拉及灌浆,同步对站房上部结构进行加固,确保盾构下穿过程中合肥站结构安全。三是保障施工大干热潮。以“党建联盟”为抓手,由合肥轨道集团建设分公司第二党支部、施工、监理、车辆段等党支部共同发起,成立“抓党建、促生产”党建联盟,形成“党建+”工作模式。通过发挥党建联盟成员单位各方优势,切实推进党建和施工生产的深度融合,全面吹响攻坚克难号角,顺利完成了贯通节点。
  三严控,一是严控施工参数。下穿铁路过程中,面对铁路路基、铁轨变形控制要求极严的难题,下穿前现场设置试验段,积极收集整理各项掘进参数指导后续掘进,并严格控制下穿过程中土压、同步注浆、二次注浆、克泥效、快凝浆液及使用增注型管片等关键工序及技术措施,控制地层损失率,确保管片拼装质量优良,实现各道工序间的有效衔接。二是严控地表监测。采用先进的“自动化监测+人工巡视”的监测方案,通过地上与地下信息互通、互控,实时分析监测数据,保证地面建构物的安全,确保各项指标皆在控制范围之内。三是严控盾构接收。盾构接收前,对接收洞门范围区域土体进行水平注浆,注浆深度8米。对盾构接收吊装区域下方的合肥站南广场地下停车库采用钢管柱对顶板主次梁节点进行支撑加固,左右线盾构全部实现安全接收。
  此次下穿铁路站场、股道及站房施工不仅解决了全线一大关键问题,也为将来同类施工提供经验。隧道的贯通为本工程后续站后专业施工打开了工作面,向着线路开通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王陶 梁红祥)

版权所有:隧道工人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