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一生“隧”月赴山海 千里开“道”引征途
——致敬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建设者













  □三处 汪聪
  当人们抬头望向远山,目之所及,能看见什么?每个人的眼里都曾装下他遇到的人和事,久而久之,这些阅历不断积累沉淀,反过来塑造他的思想和视野。就像望着一片远山,孩子们会看见风景无限好,老人们会感慨世事沧桑变化,诗人能望见孤寂和空虚,商人会发现市场和机遇……那么隧道工人呢?
  我从未想过会有机会来到高黎贡山隧道。从芒市机场前往保山,路上要经过两个安全检查站口,提醒着人们这里是边境要地。车在山间穿行,而那些隧道如珠串将群山连接起来,一侧是山崖,一侧是天空。白云一会与山道平齐,一会又高得让人仰望。在这样的蜿蜒起伏中,我们穿过了峭壁和山崖相接的盘山公路,穿过了镇安镇喧闹的集市和店铺,穿过了满是烟叶、玉米和甘蔗的农田……当高黎贡山竖井工区赫然呈现于眼前的那一刻,我知道了当隧道工人望向远山时他们看见了什么,是挑战,也是希望。
   攻坚克难奉献祖国基建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如果你问我何为天堂,那这里就是人间天堂。地处横断山脉滇西纵谷南端的保山市,全年气候温和怡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每年避暑人士的心之所向。以至于在来项目部的路上,吹着柔软凉风的我还在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施工是不是会比较轻松舒适?然而,在我看见竖井施工环境时,现实给了我当头一棒。“高黎贡山隧道位于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地震带,共穿越19条断裂带,要应对‘三高四活跃’的复杂地质,施工环境复杂,条件极差。‘三高’即高地热、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四活跃’即活跃的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地热水环境、活跃的外动力地质条件和活跃的岸坡浅表改造过程的特征。”这样专业的地质介绍对于我这个外行来说稍显空洞,但我明白——这里绝非所谓的“天堂”。
  “高地应力”于我们而言只是书本上的一个词汇,对隧道工人来说却意味着洞内的软弱围岩会因地应力而发生严重大变形,初期支护混凝土掉块、钢架扭曲变形、掌子面溜坍等风险会剧增。当我们提到高地热,具体到工人身上,就是要在温度高达42℃,湿度达99%的掌子面上施工,大汗淋漓的同时,随时可能面对头晕、呕吐甚至是湿疹等不适症状。活跃的地下热水环境,意味着隧道内所有防水层都要一层一层地钉上去,只能每天一点点地向前推进。
  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机械化、流水化、装配式作业在建筑行业愈发普及,但是在复杂的地质条件限制下,高黎贡山隧道建设中的许多工序都只能依靠人工作业,隧道工人们在深山中干着极为艰苦的工作,默默无言。没有摄像机,没有大屏幕,不代表他们不努力、不辛苦、不存在。
  红军长征的两万五千里从来不是一个虚数,是一步步脚印丈量、一位位将士用血肉之躯铺出来的,同样,3870米长的斜井也是隧道工人们从无到有一寸寸、一米米开挖出来的。有太多太多的现实情况没有条件在手机上投放,没有机会在大屏幕上放映,无论如何,艰辛与汗水就赤裸裸地横陈在这里,只要走近,便一览无余。群山之巅,能望见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却看不见这些艰辛,只有走入深处才得以窥见现实。
  谁能想到在这样一个美若天堂的地方,有人正在极其艰险的环境下不屈不挠,与涌水抗争,和高温战斗,在不停涌现的高地应力中解决一个又一个现实难题。大山是寂静的,但是在山下,有我们隧道工人的辛酸和苦楚,这些都需要认真发现和倾听。而这些声音可能会随着隧道通车消失在呼啸而过的风中,但是山石记得,草木记得,我们更加应该记得。
  向山而行信守使命必达
  追风赶月不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从镇安镇到斜井工区的路得绕40多个弯,小车从山上摇头摆尾地缓缓行进到山沟,方向盘几乎没有打直过。方圆百里群山环绕,人迹罕至,这般崎岖险峻的山路和茂密分布的山林似一堵厚厚的屏障,将斜井工区“与世隔绝”。实在难以相信会有人踏足这里,但迎难而上、向山而行的中铁隧道人不仅来了,还在这里安家扎根、工作生活了七年。七年的岁月说短也短,短到施工至今弹指一挥间,一旦话筒和相机撤下,健忘的人们就会立马忘却还在这里日夜工作、奋斗不息的隧道工人们。七年的岁月说长也长,长到项目部门前的树自进场时种下,现已亭亭如盖,花红似火。
  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斜井工区建设迄今,工人们每日从洞口到掌子面就得花将近半小时的车程。当大巴驶进洞口的一刹那,像是进入了酷暑而漆黑的雨夜。说漆黑是因为洞里没有一丝阳光,只能依靠点状的人造光源来照明;说雨夜是因为隧道掘进穿越断层,地下水丰沛,岩壁上多处涌出水流,哗啦啦直下,如水帘洞一般;说酷暑是因为掌子面最高岩温为39.1℃,最高水温为38.6℃,即使是寒冬腊月时节,洞外寒风料峭,洞里却依旧酷热难耐,以至于工友们在这样的冷热交替中频繁发烧感冒,而前往镇上医院又要经历“山路十八弯”,为此项目部特别增设了爱心医务室和常备药品。
  山中岁月虽苦,但以清风做盏,同明月对酌,战胜那艰苦与单调,从山谷里开出热烈的花来,这朵花叫做“坚守”。工区门口有一小块假山造景,是同事们就地取材,从山上搬下来的。山上有一孔泉眼,流水在山石间碰撞,如雪花,也如琉璃,飘落在山边的一洼池塘,里面有鱼飘若空游无所依。池塘旁边有几圈栅栏,鸡犬相闻,大鸭与白鹅在草料间打闹。沿着石阶往上,便是项目部的“开心农场”,同事们用勤劳的双手栽种着番茄、油麦菜之类的作物。在疫情肆虐的困难时期,这个农场在后勤保障方面功不可没,再往前就是“亲情厨房”,不远处的假山就这样见证着高黎贡山隧道建设者们的无悔坚守。致广大者必尽精微,“世界上最难修的铁路之一”这样伟大的工程背后都是平凡的普通人在默默耕耘。哪里有工程建设,他们就在哪里驻扎,以四海为家,以山林花鸟为伴,只为使命必达的忠诚担当,向山而行,坚守多年,不能不说是一份极大的勇敢。
  党建引领牢记忠诚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项目建设者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天南地北,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风俗习惯。
  因此加强党建引领,加强员工团结,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强根铸魂蓄力的必由之路。中铁隧道人远赴滇西,不仅仅是为了开拓基础设施建设,还饱含着对党忠诚、为人民服务的责任与担当。以工程建设助力周边村镇发展,将五星红旗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举得更高,将国歌唱得更加洪亮,响彻周围的群山和峡谷。
  项目部自进场以来,工区不断深化党建引领,坚持党建带工建、团建,在做好基层党建活动的同时,密切关注员工思想动态,高度关注和重视青年员工成长成才,秉持一切服务于中心任务的准则开展党建工作。利用深植于本土的红色革命资源,每年组织见习生参观松山战役遗址、滇西抗战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活动。同时加大硬件投入,项目部设立职工书屋、员工心灵驿站等党建活动室,不断丰富党建活动的内容与形式,项目部党建活动正朝着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方向推进。
  除此之外,项目部还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的战略号角,积极帮扶周边乡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自进场以来,项目部在工程建设的轨道上积极吸纳当地乡民就业,为农户每年增收5至6万元,促进其收入渠道多元化,截至目前在斜井务工的当地20位贫困户均已实现脱贫,为全方位、多角度共同构建滇西地区脱贫攻坚网络献出了中铁隧道人的力量。
  岁月无悔凝聚青年力量
  春来潮涌东风劲,扬帆奋进正当时。据统计,现阶段参与建设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项目中34岁以下的青年约占总人数的一半,其中不乏今年刚毕业参加工作的00后。自项目进场之时,青年们将青春挥洒在这里,有的在项目部不断成长学习,锻造成祖国基建的有用之才,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奉献个人力量,实现人生价值;有的在项目部相恋结婚生子,从初来时的意气风发向为人父母的角色转变。李大瑞、高黎贡,就是高黎贡山隧道项目员工李恩方、高继虎为儿子取的名字。他们将人生中最珍贵的一段岁月奉献给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的建设,以深厚的爱企情感将家庭引入事业发展的长河,实现爱家、爱岗、爱企、爱国四者的融合统一。
  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再到如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中铁隧道人为祖国交通网络建设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辉煌成就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牺牲奉献,从少不更事到成家立业,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白,中铁隧道局的招牌在一双双手中传承、擦亮,每一位从青葱岁月走来的员工都对其倾注了深厚的情感和矢志为其奉献一生的情怀。青年不仅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所有成就的获得都有赖于曾经的青年们无悔付出,更有赖于当下的中铁隧道局青年赓续传承,砥砺前行。
  来到高黎贡山,你会因为工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依然顽强施工而感动,你会因为中国远征军在这里英勇牺牲的革命历史而感动,你会因为广大青年将青春岁月奉献祖国基建而感动……这里的动人之处太多,而最让我感动的便是这份向山而行、逆流而上的勇敢与坚守。
  何处春光无限就奔向何处,这是个人的选择,而明知何处艰苦,依然选择奔赴,这便是中铁隧道人擎天撼地的使命与担当。如果不能延续生命的长度,那就拓展生命的宽度;如果个人的价值注定似沧海一粟,那就融入集体,如百川赴海,誓要造就云蒸霞蔚、吞吐日月的浩气。
  如今,望向南北纵横600公里的高黎贡山,我仿佛能够看见铁路建设关键点突破之后,西南地区的交通建设就如鱼入水般活起来。原本被山脉阻断的交通网络就可如大河之水般贯通流动,一条条线路被点亮,一片片区域网络被连接,一张张宏伟蓝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全都如高塔般拔地而起。中铁隧道人于无路之境开道,开的既是贯穿山石的追光通道,也是响应党中央号召的报国通道,亦是促进地区经济与民生发展的致富通道,更是贯穿祖国伟大复兴之路的强国通道。
  一生“隧”月赴山海,千里开“道”引征途,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向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建设者致敬!

版权所有:隧道工人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