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干不了的我能干,别人能干的我能干得更好。”这句话,有人挂在嘴边说了一辈子,也有人躬耕不辍做了一辈子。三处有位叫彭兴强的电工,扎根施工一线28年,矢志不渝,如电一般贡献着光与热。他以职高学历为起点,在工程项目电工这个普通的岗位上,用河南省青年技术标兵、河南省洛阳市技术能手、中国中铁工匠等荣誉称号,和65项专利、近百项创新成果、各类权威学术期刊发表的16篇论文证明,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惟精惟一 敢为人先 自1994年在三处参加工作以来,彭兴强前10余年基本都从事着铁路、公路施工常规机电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整天不是趴在设备下找故障,就是埋在电线堆里接线头,干着最脏、最苦、最累、最枯燥的工作。可他全然不惧,因为在他看来,唯有深入现场才能找出电路中的“疴疾”,对症下药;唯有蹲守一线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快速处理。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2005年,彭兴强蹲守一线所积累的丰富施工经验终于迎来了闪光时刻。在温州瓯海大道项目期间,由于空压机电路系统瘫痪,造成工地基本处于停工状态,项目部联系生产厂家专业维修师傅前来检修,但依旧无法修复。如果按照维修人员给出的返厂维修方案,需要一个月时间,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彭兴强自告奋勇,主动提出申请检修,不到两天就彻底解决了电路问题,还总结出了一套快速检测方法。2007年,在福建永武高速公路项目,厂家维修人员用大半个月也没能修好搅拌机电路系统问题,彭兴强仅用时27小时便成功修复。
常年身居一线解决电路故障,彭兴强的电路维修经验愈发丰富,这也锤炼出了他不畏艰难、越困难越兴奋的心态。“每解决一个问题,总结出的方法和经验便让我多了一份面对下一个难题的底气。”
渐渐地,彭兴强“过五关、斩六将”,成功解决各种罕见的疑难杂症,在电工同行中声名鹊起,不仅项目领导对他青睐有加,想提拔他任值班副经理,许多同行单位也都请他做顾问,甚至高薪聘请他担任电力设备主管。这对于一个普通电工来说绝对是“逆袭式”的转型,然而彭兴强并不囿于眼前的名利,一口回绝。“我只想专心干好电工的本职工作,我能干得更好。”彭兴强语气坚定。
精益求精 追求卓越 怎样干得更好,彭兴强有“独门秘笈”——勤于钻研、善于总结、勇于创新。
彭兴强白天紧盯现场,不放过施工生产的每一丝细节问题,晚上有了闲暇时光,他回到宿舍拿起工程电路的专业书籍钻研,时不时还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
彭兴强的笔记本可“不容小觑”,它们有的记录施工问题和解决方案,有的记录现场经验总结,有的记录彭兴强在学习或施工中偶然迸发出的创新“火花”。如今,这些笔记本摞在一起比他自己都高,“这笔记本还在长个子”,彭兴强开玩笑说道。
2015年,彭兴强调到三处广州铁路外绕线项目二分部,并成为李友坤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一员。这个工作室是中国中铁第一批4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且是唯一一个隧道技能大师工作室。这让彭兴强深耕一线、探索创新有了更好的舞台。在这里,彭兴强一头扎进电力学术研究领域,钻研各种电路系统工作原理,开始尝试撰写理论研究文章。
然而,彭兴强的投稿之路却坎坷非常,因为他的首个目标就是国家核心期刊——《发电技术》。“要干就要干最好的”,这是彭兴强自始至终笃行的信念。于是,提交、退稿、修改、再提交、再退稿、再修改……经过17次退稿后,彭兴强终于发表了人生第一篇理论文章——《APP变频器控制离心式水泵衡压供水》。
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五年来,彭兴强所撰写的《铁路电力配电系统可靠性探讨》《APP变频器控制离心式水泵衡压供水》《BT60C混凝土输送泵堵管原因及解决方法》《浅谈变压器的并列运行》《钢筋连接技术与工艺》《超大机坑施工工艺与安全防护》《铺轨及设备吊装方案》等学术论文在《电力设备》《发电科技》《当代电力文化》《工程技术》《建筑与工程》《建筑创作》《中国建筑知识仓库》等国内重点刊物上发表,在业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许多电路领域的权威专家还会下载彭兴强的理论文章参考借鉴。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多项理论著作背后都需要实验数据作支撑,然而项目工地条件有限。彭兴强没有放弃,毕竟他最擅长的就是“解决困难”。他转变思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施工现场“捡起破烂”,将项目淘汰的废旧零件、设备回收,把它们拆除重组,边改装边研究,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这份探索不息、进取不止的钻研精神与锐意突破、大胆改变的品质,促使彭兴强在创新之路上奋勇前行。
在福建永武高速公路项目,他凭借熟练掌握的机电设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设备改装经验,对项目10台变压器进行改进改造,对水泵降压启动力进行改进,在确保变压器及水泵安全运行、减少维修的同时,为项目节约电费近300万元。在陕西宝麟铁路项目,他对隧道洞内风机电路进行升级改进,提高了风机运行能力的同时减少了风机故障率。在广州外绕铁路项目,由于地方电力缺口较大,申报时间及送电时间较长,为了保证项目正常施工,他将两台变压器采取并列运行,把400v交流电提升为11千伏,既确保了项目提前6个月通电,还直接节约成本350余万元。从常规机电设备检修到进口盾构机维保,从普通电路改造到自主参与WEST模块、盾构机再制造等一系列设备革新,彭兴强独立或参与解决了上千个施工电气设备故障,进行了近百项小改创新。
凭借丰富的创新成果,彭兴强先后获得《一种高压电一进两出电路》《一种臭氧发生器输送控制电路》《一种施工现场临时用电三级配电装置》《一种空压机用电频控制保护电路》等发明及实用型专利65项,为企业节约创效近千万元。他主持研发的《洞内二衬台车混凝土浇筑防空洞控制器》获集团公司“五小”创新三等奖,《220Kw风机无线无人值守操控及无线远程摇控配套设备》和《二衬台车分层入模高频振动器,集中控制器》分别荣获三处“五小”创新二等奖和一等奖。
道技合一 甘于奉献 彭兴强有一个外号一直伴随着他的职业生涯。这个外号亲切而形象,叫“老班长”,是他多年来倾囊相授、孜孜不倦传授技能的最好写照。
“老班长”是带头人、是领路人也是贴心人。作为一名党员,彭兴强时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勇于担当,无私奉献,为一线工人、技术人员解决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彭兴强建立了微信群,群成员包括了全处所有电工,工友们会将施工现场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抛出来,向“老班长”请教解决方法,而彭兴强也都会尽己所能悉数讲解。
问题解决了还不算完,彭兴强还将值得归纳总结的问题记录下来,制成“题库”,目前“题库”中已有问题约3万道,堪称电工领域的“百科全书”。这本题库不仅记载着电路施工领域大大小小的问题解决方案,也凝结着中隧人迎难而上、思索进取的精神。这本的题库被中国中铁收录,为更多的技术人员提供经验参考。
不仅教工程内部人员专业技能知识,彭兴强还主持编撰了《零基础学电工》一书,从最基础的电路知识入手,紧贴生活和工作实际,已被部分中职学校作为教材。
彭兴强编撰这本书的初衷很简单,也很心酸。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彭兴强很难有机会回家看望父母,每逢春节,工地需要人员留守时,他总是第一个申请留守,最长一次彭兴强连续十年都没有回家过年。
彭兴强的家人也从未埋怨。他的老父亲是三处退休老党员、老职工,对他从事的工作格外了解,也非常支持;母亲是村妇女主任,大局观和工作观也胜于常人,即使他们老两口生病也坚持不让彭兴强回来。只是有次家里的冰箱坏了,一时找不到人维修,父亲打电话向儿子询问。由于父母不会操作,冰箱一直没修好,彭兴强远隔千里只能干着急,“我能修盾构机的复杂电路,却修不了家里的冰箱。”彭兴强现在谈起还觉得歉疚万分。于是彭兴强便有了出书的想法,他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学会维修电器,通过另一种方式帮助家人。
彭兴强还紧跟时代潮流,创建了自己的抖音账号。彭兴强每周都会坚持制作2-3个与电路工程相关的短视频上传分享。目前,账号关注人数接近10000,几乎都是一线施工人员。每发一个视频,彭兴强都会收获工友送给他的“小红心”,工友们也很喜欢在评论区与彭兴强互动交流。“这是一个自我监督的平台,提醒自己不能松劲,还得学。”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彭兴强潜心笃志28年,诠释着何为工匠精神:是不忘初心、淡泊名利,深耕电工领域,只为将一件事干好的专心;是精进笃行、惟实励新,致力在电路工程领域探索出更多创新成果的决心;是倾囊相授、来者不拒,为每一位前来请教的员工讲解指导的耐心;是坚守信念、驰而不懈,将毕生心血倾注于电力研究事业的恒心。
“我是电工,就要把光和热带到工程的每一处。”彭兴强如今所在的广州地铁7号线二期项目为国内首个“三模”盾构工程,需要穿越全断面硬岩地层、软土层、上软下硬地层及未探明孤石等复合地层,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工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彭兴强怀着满腔热情与一往无前的志气,带着他的“老三样”——安全帽、笔记本、钢笔,继续每日蹲守工地,致力在工程技术领域产出更多创新成果。“有困难才有机遇,有机遇才能不断创新。退休前,我要获得100个专利,发表50篇文章!”彭兴强用纯正的“川普”说出了这句铿锵有力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