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老农“老就”
□物资分公司 施子渝
  自打我有记忆,他就一直被身边的人叫着“老就”,不为什么,只因他名里带着“就”,这样叫起来亲切罢了。
  老就出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福建偏北一个叫“双屿”的小乡村。那里依山傍水,多半农田,桑渔,于是“农民”这样的字眼,像深嵌在他的骨子里似的,伴随着他这一生。
  我小时候并不怎么喜欢老就,总觉得他摆着一副“不苟言笑”“生人勿扰”的脸。他还总是对我“炫耀”着他“农民”的身份,吃起米饭来,总能吃几大碗,硬要把我这个“小年轻”比下去,逼得我不得不多吃几口以示我“不服输”的铮铮傲骨。可就这样的他却颇得身边人的好评。谁家的电器、线路出了问题,找老就;谁家的门锁、水龙头坏了,找老就;谁家的衣服要缝补、裁剪了,找老就……我就不知哪有人能像他这样有本事,竟能如此“笼络人心”。
  老就的本事,就是他拥有一双“无所不能”的巧手,能修家电、能换门锁、能制衣补衣……对了,他还能烧得一手好菜,无论是“阳春白雪”高档菜,还是“下里巴人”家常菜,按他的话说,只要他尝过,给他食材,准能给你做出个“十之八九”差不多的味来。我从不怀疑他说说的,因为我吃过他做的菜。我常怂恿着他去应聘五星酒店的大厨,也好过起早贪黑的劳作。这时他又摆出了他身为“农民”的谦虚,轻晃着脑袋说自己还未达到“大厨”的水平,又说不懂“选材、摆盘、讲究精致”的高深学问,可他微微上扬的嘴角,早出卖了听到夸耀的得意。
  现在,老就也五十好几了,鬓边生出的华发,爬上双手的老茧,眼角多出的波折,都在诉说着他正逝去的芳华。可他依然难以脱离“老农”的气质,总有忙不完的事,要么手提针线,要么手执锅铲,不停“战斗”着。他说,劳作是他那代人的根,早已潜移默化、深入骨髓,如血液奔流不息。
  “老就”是我的父亲,一个不苟言笑,却极热心肠的老农。

版权所有:隧道工人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