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处王勤伟
无悔坚守:夹皮沟里的幸福
高黎贡山隧道施工现场海拔800至2000米,斜井工区就在两座高耸入云的高峰夹皮沟中间。周围三四十公里荒无人烟,只有斜井施工现场机械的轰鸣声。
在如此恶劣的施工环境下,建设者们苦中作乐,已经在这里坚守了6年多。6年来,他们在这深山夹皮沟里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家园——工地医务室、温馨鱼塘、心灵驿站、开心农场、亲情厨房、心愿屋、读书室、台球室、养鸡场……有的在本地找到了对象谈起了恋爱,有的在这里结婚生子。他们在荒无人烟的夹皮建起了幸福家园。
2016年3月,斜井工区党支部组织广大员工主动融入云南风土人情,参加了德宏州一年一度泼水节。项目工程部员工袁晨晨正是在这次泼水节上邂逅了自己的回族女友马建娇,他们一见钟情迅速确定了关系。后来,项目部了解到他们俩的实际情况后,便向三处申请安排马建娇到项目工程部担任调度员,彻底解决了两人的异地恋问题。
“我们就像在这里扎下了根,把这里当家一样。”王波是斜井工区工经部负责人,王甜是办公室部员,他们俩几乎见证了斜井这6年来的所有艰难困苦和取得的骄人成绩,同时也在高黎贡山隧道的见证下结束了长达9年的爱情长跑,在这里结婚生子,为人父母。孩子的欢声笑语和嬉闹也给斜井工区平添了许多温馨气息,同事们都争着要抱抱、要亲亲。虽然孩子带在身边给他们带来了无数为人父母的喜悦和快乐,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坚守高黎贡山隧道直到贯通那一刻的决心,但他们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去龙陵县城医院太远了,尤其是大半夜的时候小孩太遭罪了”。这是王甜最不想也最不愿意谈及的事情。由于项目地处偏远,小孩夜里发高烧只能驱车到50多公里外的龙陵县城医院就医。虽然附近还有镇安镇,但那里的医疗水平有限,根本无法处置小孩急诊。而这里通往外界的道路是有名的“二十四道轨”,13千米的施工便道是山顶通向山底斜井的唯一出路,将近600米落差的便道盘旋而下,常人都难以忍受落差带来的头晕、耳鸣以及晕车,更别说一个一岁多发着高烧的孩子。
好在他们历经艰难,最终克服了所有困难。从开工之初几乎全是大老爷们,到现在家属、孩子越来越多,尤其是到了寒暑假,前来探亲的更多,偏远的工地有了许多家的温馨,这也让建设者们更加坚定了坚守高黎贡山的决心。
李大瑞、高黎贡,这是高黎贡山隧道项目员工李恩方、高继虎为儿子取的名字。因为他们出生在高黎贡山隧道项目,所以作为父母的他们将自己对高黎贡山隧道的感恩和情怀,延伸到了下一代身上,希望他们像高黎贡山一样顶天立地,也像高黎贡山隧道一样坚韧不拔,更像高黎贡山隧道的建设者一样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
忠诚担当:牢记工程扶贫责任
离斜井工区不远处就是著名的松山战役遗址。高大肃穆的雕塑群,仅剩一半肢体,弹痕遍布、千疮百孔的松树诉说着当年的滚滚硝烟,也昭示着中华民族的不屈和坚毅。70多年前,中国20万远征军血战滇西抵御日侵,7000余名将士马革裹尸、埋骨松山,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寸尺国土。
或许我们已经喊不出他们的名字,但大山记得、大地记得、中华民族的历史记着他们。岁月如梭,在民族复兴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征程中,这片昔日的英雄热土,随着高黎贡山隧道的建设又被重新赋予了伟大的时代使命。
“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我们这些人也像那些英雄一样做着伟大的事情。所不同的是时代不同使命不同,他们是为了民族的独立而战斗,我们则为民族的复兴而奋斗。”斜井工区项目经理张政面对采访,这样阐述了他对建设高黎贡山隧道的看法。
在高黎贡山隧道项目会议室墙上挂着一副醒目标语——守土有责。这正是全体建设者对扎根滇西边陲,建设高黎贡山隧道,助力“一带一路”打通中缅国际通道中国境内“最后一段”的决心和豪言壮誓。对建设者们来说,干好高黎贡山隧道,早日贯通高黎贡山隧道就是守住了阵地,守住了初心使命。
高黎贡山隧道项目所在地云南省龙陵县,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作为央企,项目部在攻克高黎贡山隧道的同时,始终不忘践行社会责任担当,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助力打赢属地脱贫攻坚战。
自进场之初,项目部就经支部委员会讨论决定,将当地农户脱贫工作纳入项目整体工作,在企业政策范围内,拿出后勤相关辅助性岗位面向当地开放,优先考虑当地贫困群众,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项目部还与驻地村芒告村签定了龙陵县“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村企结对帮扶协议书,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提供帮助,涉及岗位有门卫、保洁、帮厨,甚至包括隧道内作业一线辅助岗位。
抽水班的郭华庆是第一批到项目务工且实现脱贫的农户之一。家住芒告村的郭毕庆在2017年初到项目务工时,一家五口人靠种植一点甘蔗和养几头猪为生,一直挣扎在贫困线上。后来经帮扶进入项目务工,凭着勤劳肯干,每个月拿到手工资5500多元,成为家里的经济主力,全家也因此一下子脱了贫。
据统计,目前在项目务工的当地贫困农户有22人,均已脱离贫困。近两年来,项目部每年通过就业就为当地贫困户提供了人均4-5万元的年收入。
项目部还通过修缮便民道路、修建防洪坝等措施,改善了当地村民的出行条件,通往斜井工区长达13公里的便道也成了一条远近闻名的“扶贫路”。
2020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时隔5年再次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希望云南发挥沿边开放区位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总书记5年来两次考察云南时都对云南提出了区位开放,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无疑是对建设者们早日贯通高黎贡山隧道,打通中缅国际通道中国境内“最后一段“的巨大鼓舞。
惟其艰险,方显勇毅。面对十年之期和前方未知的艰难坎坷,建设者们向光而行,越是艰险越向前,只为道通天下,争取早日贯通高黎贡山隧道,为重塑“南方丝绸古路”和“一带一路”建设贡献隧道施工“国家队”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