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为隧道施工插上科技的翅膀
——记2020年广东省劳动模范董子龙
   □三处 宋剑
  2020年12月2日上午,2020年广东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会上,原三处总工程师、副总经理,现集团公司工程部部长董子龙作为广东省劳动模范受到表彰。
  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董子龙一直在重点工程建设中从事技术工作。他不断学习国内外最前沿的隧道及地下工程行业科技,结合工程实际潜心钻研、不断创新,推动了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科技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他本人先后被评为集团劳动模范、洛阳市劳动模范,是既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又精通行业技术、善于科技创新的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专家型人才。
  隧道工程领域的技术专家
  参加工作以来,董子龙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尽管工作十分繁忙,他仍然报名参加了山东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学习,获硕士学位。2018年又开始在中南大学先进制造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他大量查阅国内外隧道及地下工程行业技术文献,经常性地主动与同行大咖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理论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他一方面把国内外最先进的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科技运用到重点工程建设中,不断改进施工技术方案,更好地促进工程建设安全、质量、环保、效益、进度水平。他参与了多条铁路建设方案研讨,对线位选择、隧道工法、供电与交通运输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肯定并采纳。
  另一方面,他善于从自身的经历中及时总结技术经验。如针对成兰铁路复杂地质情况,他总结提炼了V级围岩带仰拱全环开挖法;针对高黎贡山隧道高地热环境,他总结了一套包括施工设备选型、制冰降温、通风、注浆封堵等应对办法,取得了良好的实用效果,得到了铁路总公司的认可,并将其运用到川藏铁路建设当中。
  同时,董子龙也很重视政治理论、人文历史、哲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他认为这些知识既可以提高思想政治修养、保证科技创新的方向正确,又可以拓宽眼界,从更大的范围启发思路,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传播先进科技。他常说:“技术工作不是一个人鼓捣一堆数据,而是为了提高全行业的技术水平。”
  凭借自身在工程施工领域丰富的技术知识,董子龙被聘为交通运输部国家公路建设项目评标专家、广东省市政桥梁和隧道专家、深圳建筑业协会专家,经常受邀参加各类专家会、项目评标等,他总是本着公正、务实的原则发表意见。他还经常参加国际隧道协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等组织的交流活动,发出中国隧道人的声音。
  开展科技创新的行家里手
  面对各类复杂的隧道工程技术难题,董子龙带领企业技术团队深入钻研、大胆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无论是钻爆法施工的山岭隧道,还是盾构法、顶管法施工的市政、地铁隧道,以及沉管法施工的水下隧道,都在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
  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拥有亚洲最深隧道竖井、最长斜井,施工难度非常大。特别是竖井位于断层破碎带和高地热带,突泥涌水、井帮垮塌的安全风险极高,国内外无类似工程经验可循。董子龙一方面创新设备选型、配套,形成了“四系一体”的机械化快速作业流水线;另一方面针对涌水问题,研究制定了一整套注浆堵水方案,包括注浆设备、注浆工艺、注浆材料选择与配比等,使1号竖井较快地安全掘砌至762米深井底,注浆材料也未破坏地下水源及怒江流域生态环境。
  在粤港澳大湾区标志性工程——深中通道建设中,董子龙针对沿江高速公路桥墩保护要求高、现有大型设备受机场航线净高限制无法使用的问题,创新思路改进设备和工艺,采用符合净高要求的设备成功完成了该段桥墩保护,未对沿江高速公路桥墩造成任何不良影响,也未发生任何影响航线安全的事件。针对海域施工堰筑段钢板桩、隧道围护结构的难题,他创新采用了海上拉森钢板桩的加固装置、海上低净空拉森钢板桩安装系统、围堰施工自动监测水下震动的装置、导向固定装置等一系列新装置,使堰筑段顺利成形。目前,深中通道东人工岛及堰筑段隧道已获得十余项国家专利,有力保证了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其它重点工程建设中,董子龙也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广州如意坊隧道是全国最大断面的内河沉管隧道,他解决了干坞预制管节的系列难题;金光东沉管隧道周边环境复杂,他创造性地解决了半潜驳预制、运输、沉放、对接的系列难题;广州铁路东北货车外绕线穿越多条高速公路和地铁,他用有效的技术方案成功保证了施工安全,未对高速公路、地铁造成不良影响;珠海板樟山隧道紧邻居民区,他改进爆破技术成功避免了扰民;深圳黄木岗立交桥拆除工程工期极其紧张,他引进BIM技术反复模拟施工方案,采用了一系列新型装备和技术,仅用9天就顺利完成拆除任务,创造了新的“深圳速度”。
  近年来,董子龙主持的科技创新成果多次获得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河南省百项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中国中铁科学技术奖,4项工法被授予省部级工法,并获得24项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
   解决施工难题的拼命三郎
  在工程建设中,面对项目解决技术难题的要求,他身体力行、不怕危险,坚持深入一线了解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在成兰铁路、兴泉铁路、黔张常铁路、怀邵衡铁路、张吉怀铁路等众多重点工程建设中,董子龙积极参与到前期设计、重大方案论证、难题攻关、重点把控当中。他和青年技术人员一起,在高海拔的崇山峻岭中徒步观测地形、勘察地质情况,对部分工点的位置和进洞方案提出比选优化意见。同时,他特别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尽量减少洞口设置、优化生产生活设施布设,尽量降低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为解决高黎贡山隧道竖井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治水问题,董子龙多次深入700多米深的竖井底部勘查地质情况,用第一手准确资料保证方案科学可行。为解决隧道斜井高地热问题,他冒着高温,多次深入一线掌子面测算制冷量和通风量,用详实的数据论证了建设大型制冰厂、更换通风设备的必要性。
  拆除深圳黄木岗立交桥时正值春节。他和全体参与施工的人员一起,坚持吃住在工地,反复验算各类方案的可靠性,不断优化拆除方案。拆除过程中,他每天长时间坚守在一线,一方面反复核对周边建筑及地铁的监测数据,确保绝对安全;另一方面及时解决现场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
  培养行业人才的优秀老师
  长期在工程建设一线工作,加之不断完善理论学习,董子龙养成了稳重踏实的实干作风,锻炼出了良好的思辨、总结和表达能力。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董子龙经常利用检查、调研的机会,为一线员工讲技术、谈管理,也时常为广大党员同志讲党课。作为交通部、广东省、深圳市的专家组成员,董子龙也经常受邀到其他单位讲授专业技术课或党课。
  他加入了企业内外多个施工技术微信群,总是毫不吝惜的对青年技术人员、国内技术同行分享自己的技术经验与心得,遇到请教及时回应,并鼓励青年员工全面学习、敢想敢试。
  董子龙很关心年轻技术人才的成长。为了激发他们的干劲,他对自己带领的团队取得的成果,大都主动把青年技术骨干的名字排在前面,赢得了企业技术系统的尊重和全体员工的广泛好评。近两年,三处取得的专利、各类科技奖大幅增加,并通过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版权所有:隧道工人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