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消息 7月17日,在第六届地下空间绿色发展高峰论坛暨全国地下空间创新大赛颁奖典礼上,一处狄会杰劳模工作室申报的《市域铁路地下车站连续沉井法施工工艺实践与创新》科技成果,凭借突出的技术创新性和应用价值,经严格评审荣获“地下空间优秀科技成果”奖。
该成果依托国内首座采用连续沉井施工工法的嘉兴至枫南市域铁路曹庄站工程研发而成。针对城区软土地区狭长型地下车站建设难题,工作室开展系统性创新实践,成功填补国内相关领域技术空白,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了宝贵借鉴。
作为全国首例应用案例,曹庄站的成功实践有力验证了连续沉井工艺在复杂城区环境下建造大型地下车站的可行性。该技术将智能建造与绿色低碳理念深度融入施工全流程,通过结构优化实现永临结合,较传统工艺降低造价约1600万元,减少碳排放3831吨。其独创的“预制+后浇连接段”设计及穿越富水层技术,为施工质量与环境安全筑牢防线,对行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在技术应用上,项目部深度融合前沿科技,借助数字孪生技术,通过预埋传感元件实时上传监测数据,同步映射孪生模型,实现沉井姿态的实时监控与精准预测。一体化压沉系统与智能化钢筋加工中心的投入,取代了传统人工操作;依托物联网、智能控制设备及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实现钢筋加工进度、质量与成本的全局优化,大幅提升加工效率与品质。
工作室研发的多沉井协同下沉控制技术,成为破解群井施工相互干扰难题的核心。该技术依托智慧调度管理中心的中央控制系统,根据地层特性与群井相互作用规律,协调各井压沉力、下沉速率,优化施工顺序与间距,有效规避单井偏斜引发的土体应力重分布及相邻沉井位移风险,显著提升施工效率与安全性。
狄会杰劳模工作室深耕技术创新与工程攻关,成果丰硕,累计获得多项省部级QC成果、专利授权,承担集团重点科研课题。此次在全国性赛事中获奖,再次彰显其深厚的科创实力与广泛的行业影响力。(方源 房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