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要上调0.3,现在压力2.7公斤!”
“0.1、0.2……”“好了,可以了,已经3公斤了。”
机器噪声下,二处通苏嘉甬Ⅱ标一分部盾构机机长马才只好扯着嗓子喊。他的脸憋得通红,汗珠顺着脸颊从安全帽里往下淌。
位于嘉兴市嘉善县陶庄镇苏家埭村的汾湖隧道,是通苏嘉甬高铁嘉兴段的一个控制性工程,在苏浙两省交界处,全长3.7千米。通苏嘉甬高铁作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路网地位十分重要。项目建成后,将对推动长三角核心区要素资源高质量流动配置、加快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以及赋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大都市、新型城镇和高科技创新园区等具有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
8月6日上午10时,太阳炙烤着大地,地面温度已经超过50℃,手机握在手中已经热得发烫。我们跟随马才,从通苏嘉甬汾湖隧道的施工入口下到盾构井口,沿着蓝色的铁架楼梯,一路向下,楼梯很窄,100多个台阶,越往下走越是闷热。
说隧道里面是个巨大的“桑拿房”一点也不为过,虽然温度和地面相比低了不少,不到40℃,但是,闷热、潮湿,还有机器“吱吱吱”的噪音,短短的120米施工隧道内,没电风扇也没有通风口,刚走一会儿,马才的后背已经湿透。
汾湖隧道的始发井呈正方形,长宽各24米,深27米,眼下盾构机正在紧张调试中,每天有30个工人在地下施工。
今年36岁的马才来自山西,皮肤黝黑,看起来比很多80后显老,从事盾构机操作已有十个年头。今年5月,他随着盾构机零件一同来到了项目现场。
作为该标段唯一的盾构机机长,马才每天要进两平米的人舱操作室6趟,如果3个人同时操作,根本没有转身的余地。马才倾斜着身体,半蹲在人舱内,一蹲就是40分钟,蹲到双腿发麻,马才就弯着腰,活动一下双腿后继续操作。
他从来不认为这是一个苦差事,反而有些乐此不疲。“看,这间操作室虽然小,很闷热,空气也不好,但是像不像太空舱?”马才一脸成就感地说。
说话间,马才往肚里灌了一大壶水。在他蓝色的工服上,到处都是汗水蒸干后留下的白色盐渍。盾构隧道施工虽然没有阳光直射,但因为地下空间封闭、通风性差,待盾构机运作后产生热量,会更热。1.5升的水壶,马才一上午至少要喝3壶。
不仅如此,马才还要兼顾地面的盾构机调试工作。每天,他都要上下井12趟。衣服被汗水湿了一遍又一遍,脱下安全帽,头发早已像水洗过似的,直往下淌水。
不过,对于这些,马才早已习以为常了。
在嘉兴,还有许多像马才一样的劳动者,在热浪的“烤”验下,他们挥汗如雨、无惧高温、默默坚守,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编织这五彩斑斓的世界,用汗水和奉献展现劳动者的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