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人间至味家常面
□二处 朱厚宇
  面条是我国最常见的传统面食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驰名世界。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面条可追溯到距今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东汉。如今,中国人的餐桌上总是少不了面条,或许是地道的炸酱面、巴适的担担面、又长又宽的biang biang面,也或许是汤清味鲜的阳春面、安徽的牛肉板面,当然也可能是兰州拉面……人们总说“上车饺子下车面”,中国人与面的缘分或许可以叫做“一面之缘”。
  如果说燕郊是上海的昆山,那么昆山就是北京的燕郊,如今的昆山只需要搭乘地铁就能到达毗邻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而一碗葱油拌面正是上海最朴素的招牌。
  葱油拌面的制作并不算复杂。取新鲜的小葱切段,撇去葱白,放入冷油中煎炸,待鲜葱炸至焦黄后,按1:1的比例在葱油中加入生抽与老抽,以及半勺蚝油、半勺白糖,而后将调制好的葱油倒入煮好沥干的面条中,再撒上一抹翠绿的葱花,一碗葱油拌面也就大功告成。
  中国的国菜历来争论不休,但或许只有走入千家万户的日常菜肴才能称之为国菜,而番茄炒蛋或许能成为国菜的有力竞争者之一,上至国家队的出征,下至平民百姓日常的餐桌,总是能看见番茄炒蛋的身影。一碗西红柿鸡蛋面正是这道国民家常菜的延伸。鸡蛋五枚,番茄三个,将鸡蛋液在碗中加盐打散,倒入油锅里炒至定型后盛出。番茄切成小块,下入油锅中炒至软烂出汁,加入炒好的鸡蛋翻炒片刻,而后往锅中加入凉水、番茄酱与白糖,煮开后下入面条,只需静待三五分钟面条煮熟,撒上葱花装点,便是一碗味道浓郁的西红柿鸡蛋面。油泼面的做法同样不难。煮好又长又宽的面条捞入又大又圆的碗中,加入生抽、香醋、香油拌匀,再往面上铺上蒜末、辣椒面,随着泼入滚烫的菜油的噼啪声,油泼辣子的香气也喷薄而出,再往面上码好烫熟的青菜与番茄炒蛋,一碗油泼扯面便可以端上餐桌。
  东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了人的聚散。从遥远的意大利那不勒斯到中国东南沿海,地理大发现与文明的交流将意大利的传统美食番茄肉酱意大利面也带入了中国。在中国的土地上,番茄肉酱意大利面也同样能填饱打工人的肚子。如今只需要买一份34.9两盒装的意大利面,按照说明书上的操作将意大利面煮熟,再将番茄肉酱料包烫好挤在意大利面上,撒上欧芹碎、芝士碎,就能成就一盘地道的异域特色料理。当然仅仅只有意大利面还远远满足不了躁动的胃口,这时只需要将土豆削皮切片蒸熟,加入黄油与牛奶搅拌成土豆泥,再搭配上汆熟的西蓝花,就能成就一份饱腹感十足的意大利面。
  正如人一样,食物也会入乡随俗。在项目部大厨朱师傅手中,生姜是番茄肉酱面里最好的角色。把生姜切成碎沫再与肉末一同下锅翻炒,加入切块的番茄,熬出浓郁的番茄汤,而后加入生抽蚝油调味、老抽调色,还有葱蒜增香,待翻炒均匀便往锅中倒入一小碗水淀粉,煮制浓稠,最后,关火出锅,把番茄肉酱倒在煮好的面条上,一盘番茄肉酱面就完成了从西方到东方的嬗变。
  一碗青椒肉丝面,朱师傅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将猪肉丝与料酒淀粉搅拌均匀,下锅翻炒,加入生抽,再用老抽上色,倒入青椒丝和青菜段翻炒,加入盐与蚝油调味,炒出的菜或许有些咸,不过没关系,这碗面的秘诀在汤里。三勺生抽、三勺陈醋、一勺香油、一勺胡椒粉倒入热水简单调成汤底,捞入面条,撒上一抹葱花就是一碗简单的肉丝面。朱师傅的姥爷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已经记不起很多事情了,第一次吃到朱师傅做的肉丝面,姥爷竖起大拇指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年初,朱师傅的姥爷去世了,朱师傅再也不能给他做肉丝面了,或许把青椒肉丝炒得咸一些才能遮盖住这碗面中的思念吧。
  正如同一种蔬菜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名字一样,蒸面在不同人手中也有着不同的做法。对于朱师傅来说,这碗蒸面是家的味道,花椒、蒜末、姜末爆香,倒入五花肉炒至变色,再加入豇豆与西红柿翻炒,生抽、老抽、盐、蚝油是调味的老搭档,待菜炒至六七成熟,便往锅中加入一小碗水,再把蒸到半熟的面条铺至菜上一起慢慢变得成熟,最后将面与菜搅拌均匀,让每一根面条都浸足菜汁。看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蒸面,哪知道秋风又起、鲈鱼堪脍、季鹰归未?
  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走在回家的路上。家常百味,也是人生百味。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式的演变,到个人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种独特的味道、都会有一碗独特的面。是欢聚、是离别、是欣喜、是悲痛,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人间至味,尽在一碗之间。

版权所有:隧道工人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