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精心打造标杆 精品回馈社会
——写在深圳滨海大道主线隧道通车之际
                □三处 彭杰 杨正彦
  1999年,作为深圳市干线路网规划“十横十三纵”中的重要一横,东西向重要快速干道,南山区连接罗湖、福田的重要通道,滨海大道正式通车。
  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原有滨海大道已无法满足深圳湾交通需要。为有效缓解交通压力,促进城市建筑与滨海景观融合,2018年12月30日,滨海大道(总部基地段)交通综合改造工程开工。
  5月27日,滨海大道项目主线隧道正式通车。此次下沉隧道段主线开通,并保留南侧两条疏解道路作为辅道临时使用,可有效缓解滨海大道东行方向的交通压力,解决沙河东立交转滨海大道、深圳湾公园3号停车场等交通节点拥堵的问题,通行率约提高40%。
  回首过去五年多的时光,面对施工组织复杂、方案实施难度大、景观绿化要求严、现场作业风险高、工期紧任务重等困难,项目部员工高举“开路先锋”旗帜,发扬“忠诚担当”精神,用实干在南海之滨镌刻下建设史书。
               组织有方,谋定而后动
  滨海大道(总部基地段)交通综合改造工程西起沙河东路,东至广深高速滨海立交,改造路段全长5.95千米,包括1.56千米隧道段及4.39千米地面改扩建段,全线按“主路双8+辅路双6”进行改造。总部基地段隧道主、辅路均原位下沉,主线平铺浅埋、辅路竖向分层,整体采用半铺盖半明挖顺做法施工。
  项目属EPC设计施工总承包,具有管理跨度大、外部单位多、协调要求高等特点。为保证项目施工有序开展,项目部一方面扎实开展项目进场准备工作,应用BIM技术反复模拟推演,将交通疏解从原设计的五期优化为四期,并与外部单位积极协商沟通,为提前进场施工创造了良好条件。另一方面,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作为整个项目的核心,项目部精细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动态配置施工资源、科学开展现场管控,将施工现场划分为三个区段,同步组织开展施工,优化生产和技术管理,提高组织工效,积极开展劳动竞赛,形成横向对比,激发各队伍战斗力,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同时,项目部以高标准、严要求为基本原则,将提质创优作为目标导向,建立了完备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创优方案,针对钢筋加工连接、模板拼装、混凝土浇筑等关键工序编制标准化施工手册,确保现场严格按照规范高效施工。
               攻坚克难,科研助建设
  项目位于南山深圳湾北畔,土壤含水量大,土质松软,施工控制面临软土基坑稳定和地表沉降控制两大首要任务。项目管理团队经过多次讨论,决定搭建“BIM+自动监测+物联网”管控平台,对深基坑开展实时智能检测。同时,深入开展“超宽基坑预应力装配式张弦梁钢支撑支护体系应用”“复杂填海地层条件下超大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综合关键技术”“基坑开挖前围护结构声呐探水超前检测技术”“近海富水滩涂填石区主体结构施工技术”等课题研究,总结出复杂填海地层超深挤扩支盘桩施工工法、装配式预应力张弦梁钢支撑支护施工工法,为现场安全施工提供了科学保障。
  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给地下结构防水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为确保工程“内实外美,不渗不漏”,项目团队建立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制定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工作细则,开展全员质量教育,旁站监督防水板搭接、结构混凝土施工等关键工序,切实落实质量管理工作。
  基坑盖板上方频繁进行土方石外运、吊装作业,严重影响基坑内部施工安全。针对这一问题,项目团队制定多点同步施工整体策划,选用吨位合理的龙门吊及履带吊等大型设备,严格把控现场,做好围护结构、支撑系统、盖板系统。
  回首五年建设时间,无论工程面临何种困难,项目团队始终在科研创新的大道上勇往直前,取得多项科研成果,荣获多项大奖。2021年5月7日,深圳首例挤扩支盘桩抗压抗拔承载力同步静载试验在滨海大道项目圆满完成。2023年11月24日,滨海大道项目荣获第九届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ITA)年度工程奖。
               绿色施工,技术创环保
  滨海大道项目南侧紧临深圳湾公园,北侧靠近在建总部基地、红树西岸小区,对绿色施工要求极高。
  施工前期项目团队结合工程特点与地方政府要求,针对绿色施工管理工作成立专项领导小组,明确目标任务、编制策划方案、制定管理制度,建立起完备的绿色施工体系,从两方面贯彻落实绿色施工要求。一是加强施工过程管控。传统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灰尘、噪音、有毒有害气体、废物等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为避免污染周边环境,项目部多措并举。一方面,在强噪声源处和噪声敏感区域设置TSP监测点,动态监测噪音,实时调整现场施工;另一方面,采用新型扫地机现场除尘,围挡安装自动喷淋系统降尘,使用密闭式运送车辆并在出口处设置自动洗车槽,减少粉尘污染。同时,积极联系外部单位,合作解决水污染、光污染、垃圾处理等问题。防护与治理相结合,充分展现项目先进理念。二是创新施工技术。从设备到材料,项目部都秉承“高性能、低噪音、少污染”的选用原则,经过多次比对、论证,桩基技术方面采用挤扩支盘桩替代传统摩擦桩、锁扣钢管桩替代传统钻孔灌注桩,盖板采用装配式混凝土预制,防水涂料采用喷涂速凝橡胶沥青,以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经过项目团队的不懈努力,项目获得了“中国中铁2023年度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荣誉称号。
               创新竞进,授业促优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一个企业长盛不衰的源泉。大力推动科研创新,将创新成果用于实践,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促进人才发展与培养,是滨海大道项目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
  2019年3月1日,“王义军BIM创新应用工作室”正式创立。工作室紧密围绕项目提质增效开展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结合项目生产情况,整合各部门技术骨干,形成强大人才资源优势进行技术攻关。截至目前,工作室已组织申报15项实用型发明专利,提升了项目管理效率,减少了安全质量问题,节约了施工成本。王义军BIM创新应用工作室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广泛吸纳相关技术人员,在工作室骨干成员帮扶下,统一开展BIM课程培训。截至2023年12月,工作室共重点培育技术型人才40余人,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扎实、本领过硬的BIM能手,助力BIM技术在市政工程领域推广应用。
  BIM技术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实现了场地布置、道路导改、工筹模拟、方案比对、安全及技术交底等多项工作最优解,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为行业发展贡献了新质动力。依托BIM技术的成熟应用,项目团队成功将工程打造为深圳市行业典型标杆,王义军BIM创新应用工作室也在2023年荣获“广东省工业系统、住建系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
               党建引领,担当彰企魂
  滨海大道项目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生产经营,永葆“忠诚担当”精神不褪色。自进场以来,项目部充分发挥党建“助推器”作用,将党支部建在施工一线,结合项目片区管理模式,引导激励广大党员发扬“开路先锋”精神,团结带领全体员工勇于冲刺在急、难、险、重工作中,不断攻克重要工程节点。同时,为充分展示项目风采,项目部党支部积极与外部搭建文化交流平台,特色性文化讲台“滨海大讲堂”成为与外部单位交流的纽带和对外宣传的窗口。
  项目部在丰富自身文化的同时,也积极践行央企担当。疫情防控艰难时期,项目部青年党员响应属地政府、三处党委号召,组建志愿服务队,奋战在福田区福保街道战疫一线,投身社区内封控区、管控区疫情防控工作。累计“扫楼”8栋、上门服务9254次、服务对象1008人次、采集核酸样本20160人次、发放防护物资800余套,为深圳战胜疫情贡献青春力量。
  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项目部大力开展党建工作、赓续企业红色血脉的必然结果,是员工对习近平总书记“担当与忠诚”厚望嘱托的铿锵回答。2021年,项目部党支部获评“中国中铁示范党支部”称号。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5月27日,项目主线建成通车,在深圳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道路上,项目部全体员工将青春的红色与中铁的蓝色交织成墨,书写着中国建设交通强国的壮丽画卷。

版权所有:隧道工人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