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处 王林
我自认为,有时还算是一个爱看书的人。之所以说有时,是因为来兴趣或者身边亲友推荐说什么书写得极好、观点特别新颖、情节十分精彩的时候,我就会去图书馆或买来阅读。
但能坚持看完,并把书中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情况实在不多,甚至于有时候书还没看完,前面的情节过程就忘记了。所以,我经常会想,这样的阅读有意义吗?这次在项目部党支部的推荐下,我看完了《认知觉醒》这本书,心中无限感慨,书不在多,一本足矣!
和《认知觉醒》的相遇,对我而言是一次拯救。它拯救了那个内心渴望成长却陷入知识的汪洋之中不堪重负的我。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无论是看书,还是反思,都要从最触动自己的那个部分出发,然后去行动、去改变自己,让改变在当下发生。
书中提到,从最触动自己的点开始,一本书不需要一定全部读完。我过去为什么会焦虑?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自己一拿到书就想整本通读完,完全吸收其精华,但又不具备全部消化的能力,以至于渐渐感到焦虑。
因此再看书时,我便经常陷入沉思:我为什么要看书?我看书的目的是什么?答案是肯定的,看书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认知,让自身变得强大。但现在的我没有能力将书中所有知识吸收消化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天道》中,芮小丹说:“不是我悟到的,就算你给我我也接不住。”阅读也该是这样。以前看书,一心想着先把整本书看完,然后再回过头来精读一遍。但事实上,没有哪本书是我认认真真读过两遍的。所以,我所谓的看书多,不过是想炫耀自己见多识广而已。现在看来,这充其量只是算一种假努力。明白这个道理后,我对于阅读就不再追求广而全了,而是积极寻找触动自己的那个点,从而减少阅读量,焦虑和压力也随之减少。
书中特别提到别迷恋打卡,打卡打不出未来。当下,学习提升蔚然成风,英语会话打卡、日行万步打卡、读书笔记打卡等打卡方式也成为近些年来特别受人们欢迎的自我提升方式。打卡的好处是可以让我们自觉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尤其是在上班路上打卡,会让人们有一种有事可做的实在感。但书中对这种现象有独到的见解和看法:打卡会让人把坚持的动机由内在需要转移到外在形式上。也就是说,打卡者关心的是记录完整,而不是学习的过程完整。想想也是,日行万步打卡群不营业后,锻炼的兴致消失不见;读书笔记打卡在疫情居家结束后,也很难鼓起干劲再启动。因此,正如书上所说,保持内在动机才是最重要的。外在形式无论怎样变化,只要有了持续的动机,用“设下限,不设上限”的策略去应对,学习才更容易坚持,效果也才会更好。
书里还引用《伊索寓言》中“农夫与蛇”的故事详细介绍了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三个概念。书里提到当遇到困难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退缩,而不是运用理智脑进行决策。但无论是何种原因影响我们作出决定,初衷都是为我们好,只不过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决策往往与现代社会脱节。我们要尝试着理解它们,调用自己的理智脑和它们进行对话。不确定的事情未必是坏事,尝试着开始,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在等着我们。
《认知觉醒》一书中还有许多新颖独特的观点,值得像我一样,有学习想法,但执行力不强,学习效率低的人阅读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