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风声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星星和月亮是最亲密的朋友,我家所在的村子就是这个世界的模样。长大后,我才知道夜空是浩瀚的远方,村外是更为广阔的世界。
我的家乡在河南西北太行山下,属于平原地区,村里到市里不需要翻山越岭,但路途比较遥远。那时没有公共交通工具,一次,妈妈的手烧伤很严重,要到市里治疗,可是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外公骑着自行车载了她两天才到,等到了之后手部已经严重感染,错失了最佳治疗时间,不仅遭了罪,也留下了终生的疤痕。
因此,在我童年时期,不便的交通带给我的是无数次的羡慕和守望。姐姐去城里上学,常常需要早起蹭别人的摩托车,而我因为在村里上小学,很难有机会去城里玩,所以每当周一姐姐上学时,我站在角落里,羡慕地望着她,周五则会准时守在村口,等待着那辆熟悉的摩托车。
那时的我,想不到有一天,我竟能跨越南北,来到离家千里的广州。
上大学后,我终于有机会去外面看看了。刚开始,从县城到市里需要等待一天一趟的大巴,我常常需要很早就爬起来,到学校需要大半天时间,舟车劳顿,让我忍不住感叹:“开封还是河南的,离家不远,怎么还是这么麻烦?”
村里没有公交,城里没有高铁,只能这样一趟一趟地转车。大概是2015年,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体系的完善,城乡公交逐渐一体化,站在我们村口就能搭上去县城的公交车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成为了现实,打通了乡村百姓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更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县也开通了城际铁路,到达省会郑州只需要20多分钟,而我也可以坐上这班列车直达学校,不仅不用被迫早起,而且还有多个时间点可以选择,方便快捷了许多。
借助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老百姓的出行体验和幸福指数得到了大大提升,各地的美食在我们县里都能品尝到,不仅带动了我们县的经济发展,而且也提升了教育、文化水平。
如今,我们县拥有一座教育部批准的河南省唯一一所以培养交通运输人才为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这所学校地处郑州“一刻钟经济圈”内,与“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隔河相望,乘坐城际列车从郑州火车站至学校只需十几分钟。
每次列车到达我们县时,一出车厢,站在站台上,我就会望见这所漂亮的学校,心里不由得感到兴奋,我们县也因为交通建设而发展得越来越好。
工作之后,有幸跟随公司前辈到丽香铁路玉龙雪山隧道参观。第一次走进大山,站在国内罕见的软岩大变形隧道里,看到了隐入群山的隧道建设者,他们面对复杂的地质环境,频繁的突泥、涌水,凭着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努力让天堑变通途。
大山深处的夜晚十分静谧,平原地区长大的我,很难想象崇山峻岭之中的生活:这里的女孩儿能有机会出去读书么?他们的衣食住行方便么?
从网上,我得知大山里的孩子上学之路异常艰难,往返需要两三个小时,高山横亘,沟谷纵横,因为实在太艰难,很多孩子中途不得已辍学。好像成长在深山里,注定前途暗淡,嫁人生子,日复一日。
不便的交通带来的是物质的匮乏,但更让人揪心的是,在孩子发烧、孕妇生产等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下,交通不便带来的影响是致命的。
他们的身体被困住了,思想也被困住了。群山之外是希望,也是出口,不便的交通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的匮乏,更多的是教育、观念及思想的落后。
层峦叠嶂的山脉使他们与现代生活方式深深隔绝了,未来处于一种结构性的困境之中,没有工作,找不到出路,很多女孩懵懵懂懂地被冠以“母亲”的角色,她们通往梦想的道路布满了荆棘,难以想象崇山峻岭中的她们,第一次踏上那条通向远方的路时,该是怎样的忐忑和无措。
作为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的国家队,时代赋予了中铁隧道人为交通建设事业奋斗终生的使命。从六十多年前的成昆铁路沙木拉打隧道、四十多年前的衡广复线大瑶山隧道,到今天的丽香铁路玉龙雪山隧道、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中铁隧道局始终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冲锋在前,跟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脱贫攻坚战略,于祖国广袤的土地上树立了一座座丰碑。
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如今,新一代中隧人赓续老一辈铁路建设者的精神血脉,重返四川、陕西参与成渝中线、康渝高铁建设,意义非凡,责任重大。成渝中线、康渝高铁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西南地区路网结构,缩短成渝两地时空距离,方便沿线群众出行,对于我国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到那时,掩藏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将通过一列列疾驰的列车前往祖国各地,与梦想携手,与世界相连,开启人生追光逐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