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用匠心抒写盾构施工新篇章
——记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黄德科
                     □一处 杨瑷嫣
  黄德科,男,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2000年参加工作,现任一处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3标项目部项目经理。他是一处第一代“盾构人”的领航者,二十余载春夏秋冬,他一直奋战在施工生产一线,致力于企业盾构改革发展,先后投身于渝利铁路、深圳盾构、南京秦滨盾构、重庆巴九盾构、大连地铁5号线、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等项目建设,他始终用工程建设者的朴素匠心守护着铸造精品的炙热初心,抒写着盾构施工新篇章。
  2000年,黄德科初出茅庐,凭借着一股子闯劲和韧劲一头扎进设备运营领域,在11年追寻机械化设备工程管理的旅程中,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常常出奇招、有妙计、敢创新,凭借不断钻研和积累,从普通技术员成长为一名对全机械化配套了如指掌的负责人,由他负责的渝利铁路项目成为全线唯一全机械化配套作业施工的标杆工地,创造了全线“七个第一”的优秀成绩,荣获“铁路隧道机械化配套施工的专业王牌军”“成都铁路局示范工地”等诸多荣誉称号,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的大丰收。
  2011年前,黄德科对盾构专业领域还一无所知,通过三年在各盾构施工项目的辗转学习与实践,一处成功组建了以他为中心的TBM分公司。2014年,TBM分公司在国内最大的电力隧道深圳盾构建设过程中,开工不到半年,便取得了盾构进场20天内成功始发、当月实现单编组日掘进突破14环、两个月管片拼装突破400环、开工五个月实现掘进870环、掘进距离超1040米等多项优异成绩。
  2015年,在大连地铁5号线项目建设期间,黄德科率领项目全体员工克服征迁难度大、地质条件差、进场时间晚等不利条件,取得了盾构进场一个月内两台盾构分体始发,并在后续的掘进中施工进度远超全线其它标段、单台日进度及月进度均列全线第一的优异成绩,并成立了黄德科新时代劳模典范工作室。
  2021年,在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建设中,黄德科带领项目部以标准化建设为指引,以管理创新为重点,以安全质量可控为目标,克服“管线改迁数量及种类全线最多、交通疏解体量全线最大、绿迁面积全线最大”三大困难,用84天突破长输燃气管线迁改,15天完成绣湖路交通疏解转换,实现前期建设快速推进、施工工序快速转换,得到了业主及相关单位的一致好评,称赞项目部在全线前期工作中起到了综合示范引领作用。2022年6月项目实现绣湖路车站两台TBM同时顺利始发的节点目标,9月完成绣湖路车站主体结构顺利封顶,实现繁华城区24小时盾构出碴,创造单日单线掘进最高14环(25.2米)、双线最高26环(46.8米)的重庆市城轨快线盾构掘进成绩,2022年12月宝绣区间完成双线掘进破千米大关,项目部获得业主、地方政府及各参建单位的认可和支持,收获了重庆市铁路集团“先锋工地”“重庆市建筑施工扬尘控制示范工地”等诸多荣誉称号。
  针对工程的特点及重难点,黄德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施工工法科研、小创小改等各方面研究,通过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通过盾构隧道先隧后井施工技术,避免了盾构停机窝工36天;通过硬岩二氧化碳致裂开挖施工工法,工期提前了73天;通过盾构水平运输新型轨枕创新,减少了钢材切割次数与焊接面积;通过大直径盾构始发洞门堵封创新,节约洞门封堵工期30天;通过盾构过宝圣湖门架安装工序优化,项目总工期相对提前80天。黄德科曾先后发表了《地铁盾构隧道下穿既有高铁线路施工技术》《盾构穿越泥炭土地层施工技术研究》《推行机械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等专业论文,完成省级工法1项,完成实用新型专利5项,组织完成QC成果5项,获评重庆交通建设工会优秀个人1次、优秀党员4次、先进个人6次、优秀项目经理3次,并被聘为重庆市渝西快线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委员会专家。
  目前,以黄德科为首的地下轨道建设团队正在以新风貌、新担当、新作为,持续深耕川渝地区盾构市场。继重庆轨道交通5号线、4号线等多个重点项目施工建设完成后,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必将成为重庆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企业在西南区域的城市轨道建设蓝图也将愈发完整。
  二十三载如一日扎根施工一线,黄德科用青春和汗水铸就了一个个品质工程、一项项荣誉奖杯,他顽强向上的拼搏精神,造就了他奋发有为、与时俱进的胸襟和情怀,他有勇有谋、自信从容的豪迈担当,让困难在他面前俯首称臣。面对困难就要攻坚克难,面对风浪就要勇往直前,正是这种精神,筑起了黄德科在隧道建设之路的万里通途,在他的身上充满了闪耀的光辉,照亮那漫漫岁月长河,展现了新时代劳动者的中坚力量。

版权所有:隧道工人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