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老家的茶
□二处 赵伟龙

  老家人是将喝茶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的。小时候山里人虽穷,家里储备的茶也分好茶坏茶。一般客人来了,沏的茶是从村里超市买的绿茶,无牌无名,用白色干净蛇皮袋装着,和八角之类的香料放在一个墙角,买的时候用小铁秤一秤,便装到塑料袋里带走了。这种茶谈不上好坏,就是在酒菜之间,解一口油腻。尊贵一点的客人来了,便要将珍藏的盒装茶叶拿出来,这种茶多是几年不见的后生出远门回来,从外地带给长辈的珍贵礼物,不轻易送。具体价格也不得知,名牌是有的,但大都没听过,老人见其包装精美,想来价格肯定不便宜,就将其珍藏起来,放到橱柜的最里面。大客来了,拿出来沏上一壶,论两句茶的来历,宾主自然达成共识——某某家的长大了,有出息了,送茶收茶的都有了面子。
  茶虽解腻,但喝多了又会生腻,这个腻是对茶本身的腻,人也是奇妙。我家喝茶的习惯是从姥爷延续下的,姥爷屠猪为业,家底颇为殷实,对茶的要求也要比寻常庄户高出一线。对于村里最流行的散装绿茶,他是不爱常喝的,连续喝几天便浑身难受,这时他也不大声斥责吵闹,就是人前人后地低声抱怨茶没味,又或是放得久了等等。姥姥是少见的贤惠温柔,便想办法为姥爷换换口味,舍不得金银买更好的茶,老人便将目光投向了天地之间、自然之中。
  茶花子,是姥爷最喜欢的茶,后来我也是对其一见倾心。初夏早上六点多,姥姥便带着家里几个娃,一人背着一个布袋跑到屋后的山上,一块地边一块地边地寻找着“茶花子”的踪影。眼尖的娃发现谁家的地边上有一丛,便呼喊着跑过去采摘起来,仿佛立下了开疆拓土的功业。天生地养的东西,即使长在自家地里也可以任人采摘,这是村里人的共识,但是姥姥脸皮薄,说是怕自己采的多了,村里人就没得采了,所以一年就采一次,一次采一个早上。一个早上下来,一家子妇孺的收获刚好够爷爷一年的喝头。姥姥将其整整齐齐地晾在蛇皮袋上,细心地择去杂草枝叶,小火炒至金黄,散发出香味,再归拢到太阳底下晒干装盒,茶色金黄,茶香袭人。
  “茶花子”刚炒好的那几天,平时总是严肃讲究的姥爷脸上难得露出几分喜意,工闲了就坐在矮脚桌前,一手端着茶杯滋溜喝着,一手用桌上洒出的茶水写出一个个汉字指给大舅看,让他念出来算是考他。老旧的吊扇在头顶轻轻转着,茶水的香气飘满整个屋子,姥爷的呵斥声和大舅的哭闹声传到屋外忙碌的姥姥耳中,栏里的猪也放松下来安心吃食长膘。我是没见过姥爷的,旧时的事后生难以探清,只是听二姨说,姥爷的走和村里两户人家有关。姥爷在河边捡到一块狗头金,自己认不得是什么东西,却被一位颇为信任的长辈诓去发了家,心里留下一道暗伤。不久后,村里一户炸油条的人家似是记错了账,到处跟人说姥爷欠他家油条钱到期没有还,话传到讲究了一辈子的姥爷耳中,他什么话也没有说,冒着雨背起一袋面粉就扔到了那户人家屋里,回来便病倒了。想来姥爷很是疑惑,亲近的长辈为何狠得下心骗他,自己讲究了一辈子,为何会被人认为欠了油条钱不还。
  姥爷走后,本来不喝茶的姥姥喜欢上了喝茶,每年还是上山采“茶花子”,还是只采一早上。后来姥姥年纪大了,采“茶花子”的事便被我和母亲接了过来,我对这种茶很是喜欢,常问母亲茶的名字,母亲说:“这是‘茶花子’,咱们村里才喝得到,城里人想喝是没有的。”我有点骄傲。后来长大了,也就知道“茶花子”其实是金银花,想喝的话网购一斤只要十来块钱。
  我家和姥姥家仅仅隔着几个村落几里路,奇怪的是我家附近山上却找不到一丛“茶花子”,母亲又得了姥爷爱喝茶的习惯,采不到“茶花子”只能另找替代品,于是槐米就成了我家一年四季必不可少的物件。村里人讲究辈份,我爹是辈份大的,做事也讲究,村里人愿意认,就把我家门口的一株老槐树底下作了“耍场子”。每到农闲,村里老人小孩便聚到树底下,打扑克的打扑克,下棋的下棋,消食的消食。前几年村里电线迁改,原本路两旁成排的树全被锯了砍了,独留下我家门口的老槐树没人敢动。槐树到了初夏会结槐米准备开花,母亲是不懂浪漫的,不待满树美丽的槐花盛开就拿着镰刀踩着梯子将槐米都采了下来。晾晒之后,认真用清水洗净,放在炉凹里慢慢炒至金黄,就成了清香可人的槐米茶。槐米茶泡出来颜色金黄更胜花茶,让不了解的人疑惑是不是加了色素进去,口味清甜,适合夏天喝来解暑。传说槐米茶有消炎作用,我不知道是否真实,但是每当咽炎犯了,总是取出来连喝几天,自己感觉比吃药管用。
  比起槐米茶,我是更喜欢“茶花子”的,姥姥知道我喜欢,每年都会从她那里匀出一些来给我。其他子孙想要是没有的,姥姥对我一向明目张胆的偏爱。大二那年寒假,我从长沙回家,得知姥姥的病情有所好转,很是开心,有了一丝侥幸,觉得癌症或许在姥姥身上不会那么可怕。然而,姥姥还是没有过完年便去了。
  蓦然间,我已走过了人生三分之一的旅程,发现“茶花子”远比母亲说的要珍贵,它的香气我此生再难尝到。幸而余下的路还有槐米茶相伴,我与死亡还隔着一堵墙。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版权所有:隧道工人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