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在一处2023年两会代表队列中,一个熟悉的身影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就是来自昆倘项目的女职工代表、少数民族代表谭冉。我印象中谭冉老家是重庆石柱县的,家就在我们2003年修建的石忠高速公路方斗山隧道附近,这次近距离看到谭冉,我越发觉得她和我2005年在方斗山隧道采访期间拍的一组照片里的小女孩很像。或许是多年搞宣传的职业敏感,或许真的就是一种神奇的缘分,会后,我与谭冉进行了时间和空间推算,基本确定18年前的那个小女孩就是我眼前的谭冉!接下来就通过谭冉的讲述还原她与中铁隧道一处的“隧”月奇缘。
初识,那年我9岁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家门前来了一群戴着安全帽、扛着铁锹、总是满身泥土的工人。他们总是大声说话、爽朗地笑。后来,才知道他们就是旁边修石柱到忠县高速公路的工人。按照在工地打工回来亲戚的话说,他们正在给我们县城修一条致富路。虽然那时候不懂,但是随着他们的到来,我家好像真的开始“致富”了。这个工地距离县城和附近的场镇都不是很方便,我妈妈就开着她的小三轮到工地附近卖货,小三轮上拉着工人们需要的瓜果蔬菜,还有我。我会像个小大人一样,帮着妈妈算账收钱,也会和来买东西的叔叔阿姨聊上几句。茶余饭后,我也会和邻居一起到隧道口,听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人讲家乡的过去和未来,看工人们每天匆匆忙忙进出隧道,时不时也会听见从隧道里传来的一声巨响。工地从早到晚车声隆隆,川流不息。在我的心目中,这群修路的人好伟大,原本从石柱到忠县翻山越岭要好几个小时,经过他们几年的开凿,现在开车十几分钟就到了,真的好厉害!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第一次知道有中铁这个单位。
相遇,那年我22岁 “女儿啊,你回来可以坐动车了,我们县动车通了。”电话那头,爸爸很激动地告诉我。我记得初中老师在课堂上也是这么激动地说过:“我们县城正在修铁路,建成以后,周末我们可以早上在重庆吃个小面,中午就可以回到教室上课了!”
2012年6月参加高考的我考了545分,这个不高不低的分数让我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犯了难。就在我艰难抉择之际,“石家庄铁道大学”在我眼前闪过,一看分数也能达到要求,就这样我就鬼使神差般地选择了石家庄铁道大学财会专业。还记得我上大学的第一年,去石家庄要先坐4小时大巴车到重庆,然后从重庆坐25个多小时的绿皮火车才到石家庄。2013年12月28日,渝利铁路正式通车,我们县城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个火车站。转眼到了2016年大学毕业,在众多的招聘企业中,我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铁隧道局,也许是儿时的深刻记忆,我和中铁隧道一处签订了三方协议。直到在机关报到的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我小时候凝望的那条隧道叫“方斗山隧道”,曾是西南最长的公路隧道,曾获得过鲁班奖,施工单位正是中铁隧道一处,而我回家的那条铁路叫“渝利铁路”,其中有77公里都是中铁隧道一处修建的,真可谓“初听不识曲中意,听懂已是曲中人”。如今,每次回家路过这些隧道的时候,我总会骄傲地告诉身边的人,现在我们穿行的这条隧道是我们单位修的,我们经过的这条铁路也是我们单位修的。即便旁边没有人,我也会和很多同事发消息:我正在经过我们修建的石忠高速、渝利铁路。
成长,如今我28岁 其实第一次感觉我和中铁隧道的神奇缘分,是2021年我看了一处工会主席张永超出版的《道听图说》这本书。书中有这样一张照片,画面中一个穿着校服的小姑娘在大人的陪伴下坐在一块石头上,凝视着“方斗山隧道”的洞口。第一次看这张照片就觉得似曾相识,但毕竟已经18年过去了,记忆零碎且模糊,但冥冥中感觉我与中铁隧道一处的缘分就是在那一刻注定的。今年有幸作为职工代表参加两会,张永超再次提及此事,看来只能把这个“秘密”公诸于天下。没有想到这组照片却成了我和中铁隧道一处奇妙缘分的见证。
如今,我已和一处共同成长快7年了,我渐渐熟悉和热爱工地每天嘈杂的机器声、灰暗的钢筋混凝土和热情纯朴的同事们。我依然选择坚守最初对隧道的那份记忆,我想这就是我和中隧一处割舍不掉的情怀吧。从昆玉项目到昆明绕城项目,从芜湖轨道交通2号线到昆倘项目,在企业提供给我的平台上,我这个工程项目为数不多的小女生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通过努力,仅用不到两年时间就实现了从见习生到财会员、再到项目财务部长的跨越,当初那个腼腆、青涩怯场的小女孩,已经逐渐成长为一个做事踏实、仔细、处事不惊的大人。如今无论是在哪里,我都以我是中铁隧道的一分子而骄傲,是她让我蜕变和进步,是她给予我肯定和认可。我先后5次被评为一处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先进生产工作者标兵,集团公司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在一处年度考核中多次被评为优秀,多次被评为一处年度优秀财务工作者,也被中国中铁授予“先进女职工”荣誉称号。
缘分总是那么的奇妙,我现在所在的昆倘项目的项目经理罗俊荣,正是当年我坐在石头上凝视着的方斗山隧道项目的负责人。中铁隧道一处对我来讲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单位,更多的是一份责任、一份传承、一个青春追逐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