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年味儿
□一处 邓林
  又一个农历新年来了。
  算起来好几个春节没回老家过了,因为疫情、因为娃儿。钢筋混凝土组成的城市森林,除了绿化带挂起的各种节庆灯饰,其它再无年味儿……也只是在这短暂的几天里,城市褪去喧嚣,道路一片空旷,停车不再拥挤。但老家农村过年却不同,农村过年有鞭炮声声、有往来人情、有习俗传统,这,才是记忆中的“年味”。
  早些年,限于经济条件,大件的浏阳、醴陵烟花在农村很少见,还只是“村头首富”的专属。小孩们抠出几块毛票能买点擦炮、摔炮就算比较高级的了。大多时候都是悄悄从家里偷出来一点挂鞭,拆下来,小心保存,点支香,一个一个鞭炮点起燃放,乐在其中。不时会听到一声又一声炮竹响声。
  除夕夜、初一晨,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不知从何时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除夕晚上守岁结束睡觉前,家里大人会在外面坝坝里点燃一挂或一盘鞭炮,响毕,关上大门,曰:关财门。初一清晨,大人早起,打开大门,又在外面坝坝里点燃一挂或一盘鞭炮,曰:开财门。财门一开一关,自然是取吉祥之意,祈求新的一年财源广进。往往有的人家晚睡,有的人家早起,四里八乡的,鞭炮声声,此起彼伏,好不闹热。后来,鞭炮慢慢换成了烟花,早晚各点上两个,能听响,也能看景,想是经济条件极大的改善了吧。
  过年走亲访友不能少。老家农村大多还遵循着“初一崽(儿子、侄子)、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拜四方”的规矩。一般大年三十和初一,人们都待在家不外出拜年走亲戚,意为儿子在初一要给老子先拜年。初二女婿拖家带口上门给老丈人丈母娘拜年。初三开始,就可以给叔伯姑舅姨及其他亲戚拜年了,先后顺序自行确定,有时间的留下来吃一顿饭,时间不够的吃杯茶水放下礼物即赶往下一家,过程匆匆,很是累人。我在外工作多年,每次回家过年,基本上都穿梭在走亲戚的路上,真正在家陪伴父母的时间很少。人情,终归在乡土中国里占据着很大的分量,不可逾越。
  我们往往初一早饭后去给堂叔堂伯们拜年。拜年不用带礼物,走到谁家,主家热情招呼,给你泡上一杯热茶,端出瓜子花生糖果,好烟扎起,槟榔递上,互道过年好。家数太多,往往一支烟的功夫就得起身去往下一家。大多都住在同一条路的两侧,路那一头的往这头走,这一头的往那头走,总是能在路上遇到要去我家串门拜年的一拨拨人,然后告诉我们,家里堂客们在,去吧。想来这个规矩习俗也是有意思得很。
  壬寅虎年,虽未归,心往之……

版权所有:隧道工人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