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 马慧君
山河远阔,从故乡出发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初见宣羽时,只觉她笑靥如花、温婉恬静,未曾觉察那如山花遍野、春晓醉人般的活力,便误以为她定是来自烟雨江南。而她的家乡——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却更为浪漫而神秘,既有“春色满南湖,花海铺漫山”的好风景,也有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带来的“地险路狭,人马难行”。
“以前屏边县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铁路,我们就一直盼着能有一条铁路通到外面去,彩云之南很美,但我也想去外面看看,这是我小时候的梦想。”
大山赋予了屏边苗族自治县奇伟瑰丽的风光,但也道出了铁路修建者的艰辛。在云贵高原修建铁路,需要面对的是超过七成的桥隧比、穿越密集的地震带以及危险的喀斯特地貌。2014年,中国中铁承建的蒙河铁路开通,为这座“滴水苗城”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也将苗族人民的热情沿途播撒。
“滇越铁路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停止客运了,所以蒙河铁路对我来说,就是县里的第一条铁路。当时最大的感受就是,县里变得热闹了,周围的人也开始变得有钱了。后来我上大学,就是坐蒙河铁路的火车,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坐火车,所以我真的很敬佩铁路工人,还有曾经的铁道兵……”
随着时代变迁,铁道兵逐渐成为人们模糊的记忆,但对于宣羽来说,从童年起,铁道兵就是英雄的代名词。滇越铁路的标志性工程人字桥(五家寨铁路桥)就位于屏边县内,始建于1907年,后因战争而多次拆轨、停运。
“听家里的长辈说,人字桥翻修过好几次,是铁道兵修的,以前县里也没有高速公路,想要去城里,就只有坐滇越铁路的火车,我以前经常会去桥上走,偶尔会看见护桥队在上面敲敲打打,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
七十米的桁肋式铰拱钢架桥,如同一个巨大的“人”,展开双臂,横亘在绝壁之间,百米深涧,山势险峻,流水湍急,穿过山峦而呼号的谷风向桥上的旅者与居民诉说着百年铁路的悠长历史。
“一百年来,人字桥承载过南来北往的列车超数十万趟次,运送旅客人员数以亿计。”
在中文互联网刚刚兴起时,宣羽就接触了网络,她也因此寻找到长辈们所不了解的知识,彼时的网络论坛总是出现“地球村”这三个字。
因此在童年的那些暑假,在那些个骑着外婆家的矮马到山下施肥,给二季熟的毛豆松土,在水田拔草打蚂蟥,与清风凉鸡、明月山菌相伴的日子里,宣羽都会思考:“他们说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变得好小,但我们想走到县外边去,要好久好久,这是为什么呢?”
随着年岁的增长,她明白了,世界上不是每个地方都有道路,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网络,“地球村”外,还有其他的人,而自己,不过是刚好幸运的人而已。渐渐地,矮马每次踏过土路发出的“嘚嘚”声,都像是敲在宣羽的心上,带来一种缥缈却真实的不安感,那是一个幸运者的愧怍:自己要走很久的路,才有可能把其他人带到“村”里来。
2020年11月,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脱贫攻坚战略的推动下,红河州最后一个贫困县——屏边县正式脱贫。2021年3月,宣羽参加三处“春招”面试时,翻开企业简介,一句话展现在她的眼前:“野战军打到哪里,咱们的铁道兵就跟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
或许有时候我们会将其称之为命运,但宣羽却有另一番见解:一个脱胎于铁道兵和成昆铁路建设,将七十年历史凝聚成为“野战军”式管理的企业,或许是自己将其他人带到“村”里的最好选择。
童年掠过水田的纸飞机又回到自己手里,环境工程毕业的宣羽也背起行囊,从南昌前往另一座城市,来到理想的第二站——广深沿江二期安质部。
星汉灿烂,自在远方 尼采曾说:“人永远不能成功地停留于某一高度。”对于宣羽来说,“让自己忙起来”这件事儿很重要,谈及工作,她从不为自己设限,去尝试,去探索,去学习新技能,她一直在路上。
“我不认为自己是女孩子就不能去工地,如果有人不让我去工地,我反而会很生气。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应该多去了解现场,了解工人。”在安质部见习的那段时期,宣羽得以近距离接触施工一线,“我和他们很能产生共情,因为家里有些亲戚就是从事这类工作的,从村子里出来谋生,很不容易。”
挣钱、攒钱,给自己谋生存、给家庭谋幸福、给孩子谋未来,这是大多数工友们共同的愿望。他们有时候会吵会闹,会偷奸耍滑,会因为对方是个女生而觉得“好欺负”,有时候又会分享有趣的事情,会帮忙组织项目的志愿活动,会耐心听宣羽的安全提示,会感慨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她那样的大学生。
对于许多人来说,“工地”似乎意味着象牙塔之外的底端,然后给里面的人打上一个个标签,把他们变成抽象的群体。但对于宣羽来说,她所接触到的,都是具体的人,有很多优点,也有很多缺点,而自己,不也是这种优点缺点都很明显的人吗?
他们就像是滇南高原上的一座座山脉,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下,每一道山脉的褶皱都挂着顽强的生命,在红河州长大的宣羽,理解并延续着这份生命力和创造力。
“项目部挺好的呀,像个大家庭一样,我并不觉得需要适应。我家里也是,爸爸是苗族,妈妈是汉族,舅妈是壮族,整个民族大融合,我们都互相过不同民族的节日,花山节、火把节、泼水节……”
屏边县里,汉族、苗族、彝族、哈尼族、壮族之间十分团结,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相互交融、碰撞,塑造了宣羽包容的性格。或许有时候会抱怨一句“真烦躁”或者“真是被气到心梗”,但也总是调整好情绪,重新投入到工作当中,继续为项目上的同事和工友分忧解难。
也正是多民族文化的熏陶,宣羽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喜欢探索新鲜的事物。在见习两个月后,项目办公室缺少人手,加之宣羽对文化宣传和党建工作也很感兴趣,就尝试转岗到办公室。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她很快就掌握了收发文件、编写材料、撰写纪要、绘制报表、管理印章、布置会议、调配车辆、管理人员、安排招待、协调后勤等对内对外的工作。
而后,宣羽又主动竞聘项目团支部书记的岗位,积极组织项目青年开展红色观影、义务劳动、志愿服务、业务培训、青年宣传等活动,在项目大干期间,她也会经常和项目书记一起为同事们准备西瓜、宵夜等。在大家的努力下,沿江二期团支部荣获集团公司“五四红旗团支部”的称号。
此外,她还协助项目书记定期开展“三会一课”、党员发展与培养、主题党日活动、新闻宣传等工作,先后获得集团公司“2021年优秀团员”“2021年共青团新媒体工作先进个人”,三处“2021年新闻宣传先进个人”“优秀见习生”等荣誉。同时积极响应三处工会、女工委的工作安排,协助项目工会开展“夏送清凉、冬送温暖”“凝聚她力量,巾帼展风采”“我为群众办实事,关爱户外劳动者”等多项活动,荣获集团公司“2021年度工会积极分子”的称号。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去年四月份,宣羽被集团公司团委抽调到总部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轮训学习,主要负责公众号的运营,包括微信编辑、视频剪辑等工作。
“其实一开始我也不会这些技能,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的。”面对从未接触过的工作,难免会感受到压力和挑战,但通过主动学习,宣羽渐渐解锁了许多新技能,自学了PS、PR,能够独立运营公众号、绘制海报,在项目上被称为“办公室的技术小能手”。之后,她又多次到三处党工部进行轮训,积极参与到三处“长缨素笔,建功三处”写作大赛、政工后备干部培训等活动中,并入围三处写作大赛决赛。
谈及如何做好这些工作时,宣羽说道:“学习的第一步是模仿,然后是解构它的原理和方法,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很重要,遇到不会的我就去找资料,去问去学,这本党支部工作标准化手册都被快翻烂了。”
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许多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保持学习和思考的习惯,与其被别人推着走,不如主动向前走。宣羽总是保持着自我学习的习惯,主动在网上寻找教程,对照学习,思考摸索,在解构别人的思路的同时再进行创新。
“拥有持续向上的心态是进步的关键,每天都抱着消极的态度,工作是干不好的。”宣羽常常说自己是个精力充沛的女孩,她一直试图在拓宽自己的边界,学习理工科赋予她思维的严谨性和做事的条理性,无论是编辑微信还是制作海报,她对细节要求都十分严格,转岗到办公室后,她也不忘到工程部和现场去看看,去真正了解工程建设的过程。她又是一个温暖细腻的女孩,喜欢通过阅读感受人生,多次在三处公众号、三处职工之家发表文章,还获得了三处2021年度“书香女人”的荣誉称号。
群山内外,寻梦而行 家乡的山路和众多乡村道路似乎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可是它却承载着宣羽的回忆、情感与成长历程。伴随着高速公路的修建、高铁的运行,从家乡到城市的交通更为便利,这种从无到有、日新月异的经历,正如她的人生之路一样,从偏僻的边境小镇,群山间的女孩一步一步走到一线城市,有过泥泞坎坷的辛酸,分岔路口的迷茫,也有过拼搏后的成就感。
“成长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考时的奋力一搏让我走出大山,来到南昌读大学,然后又到深圳工作,人生的每一步我都想认真走完。”在交谈中,能强烈感受到这位外表柔弱的女孩心中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我们常常说,人要多沉淀,其实在环境工程里面,沉淀除了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形成,其实也可以通过施加离心力加速粒子的定向移动。我们也是这样的呀,可以通过学习加速‘沉淀’,所以即使我不是文科毕业的,但下一步我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优秀的新媒体方向的文化宣传工作者。”
这就是宣羽在工作实践之后产生的职业理想。早在上高中的时候,她就在新闻上看到高黎贡山隧道、玉龙雪山隧道,偶尔路过滇南的山顶,眺望远方,是峭壁与深林交织叠加的山脉,她会想象,在那看不见的群山深处,应该有一条条“巨龙”在穿越,就像是花山节里的爬花杆,不低头,只是向上望,一点点前进,终会抵达终点。
工作之后,曾经的这些想象也化作自己的见解:现实中,除了物质上的道路,还会有思想上的道路,宣传工作,就是尽可能地从思想上引导更多的人携手开凿出物质上的道路。
从安质工作到办公室业务,再到文化宣传,难免会遇到许多坎坷和烦恼,如写稿卡文半天挤不出字、时间紧张摄影效果不尽如人意、图片处理反复调试都不满意等。
但是,谁怕?!
文笔不好就每天晚上抽空阅读和练笔;摄影不好就多去拍照,熟悉每个参数对应的场景;图片处理不好,就去找大神的视频,模仿、解构他们的操作……
认真走好每一步,这些都会沉淀成自己的技能。
当谈及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给新一届见习生时,宣羽说道:“既然是分享,那就是印象最深的‘仲春陶花盛,沿江李成双’。”
首先是“仲春”。项目书记兼指导老师彭春波的身体力行,让宣羽明白,落地的思想才能算是好思想,既然要做文化宣传和党建工作,就必须比别人有着更务实的态度,只有真正作用于实际的思想,才能引起他人的共鸣,所以,务实是宣传的生命。
其次是“李成双”的李江锋。作为同项目同届的见习生,他是最为努力的一位,白天上班的八个小时,始终蹲守现场,而晚上,则在专心学习桥梁工程,即使是隧道方向毕业的他,对于桥梁施工的理解,也没有丝毫落下。在见习生考核中,李江锋的综合成绩也是排名第一,坚持与奋斗是获得回报的最好途径,这是宣羽在他身上收获的宝贵经验。
再者,就是“李成双”的李阳,严谨是他给宣羽带来的最深印象,不仅仅是逐字逐句校对文稿的工作态度,也是对待人际关系上的严谨,从不大声地倾诉自己炽热的情感,而是保持距离,用心、细致地与人相处。
“最后的‘陶花’,就是我啦,但我也总是跟着别人在学习,不敢分享什么,非要说的话,就是坚持运动,注意饮食,少熬夜,还有记得佩戴安全帽和安全绳,注意安全!”最后,宣羽如此说道。
贾樟柯曾说:“有故乡的人是幸运的。”
我想说,有幸采访到宣羽也是我的幸运,在她的叙述中,我感受到了茶马古道的历史韵味、七彩云南的包容与温柔,和心中充满梦想的女孩身上那数不尽的活力与浪漫。
笔下流山河,星汉亦可追。如今,走出滇南高原的宣羽仍在创造属于自己的梦,愿其行而不辍,在青春逐梦路上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