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扎根长江盾构的“草根”党员
□二处 孙建
  在集团长江盾构项目,有一群扎根在一线的党员。他们称自己是“草根”,虽然默默无闻,却有“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与担当;虽然没有惊天动地之举,却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与顽强。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将党组织的力量凝聚在施工生产一线的链条上,并做到关键时刻不掉链子,确保了“畅通号”能够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屡创佳绩。
  万米隧道的“导航员”
  陈德林,52岁,党龄9年,几十年如一日长期从事测量工作,在长江盾构项目担任测量主管,是万米隧道的“导航员”。长江盾构穿越隧道以10226米的长度创下目前世界上盾构独头掘进里程最长纪录,并以平均每月600米以上的高速掘进,给施工测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在工作中,他认真负责,带领测量组成员每天不论白天还是黑夜随叫随到,从不耽误每一环盾构掘进时间,特别是当日掘进达到20环后,超长距离使工作量较一般隧道增加3倍以上,不断挑战着他和测量组人员的体能和耐力的极限。为了确保测量技术资料的准确,他利用电子表格,根据工程测量的实际要求,结合各项曲线参数成功编制出一系列计算程序,解决了以往逐步计算、多次输入数据、运算量大、步骤繁复、易出错等难题,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为了进一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每次测量后他还要再利用工程计算软件复核一遍,确定准确无误后再上交使用。在搬站测量过程中,面临着隧道长、空间小等难题,而且隧道在长江江底,传统隧道测量方式无法使用,于是他带领测量组成员,利用卡西欧4800型计算器,先后编写出一些计算程序,当需要计算直线和各种曲线上某一点时,通过编程只需要输入曲线要素和里程便可立即计算出该点的方位角和坐标,解决了隧道搬站计算时间长、测量放样速度慢等难题。在领导的建议和指导下,他利用投点孔实现隧道测量两井定向,轴线控制精度较单井定向控制精度提高14.75倍,顺利解决水下盾构隧道的测量难题。
  隧道“心脏”的接力者
  孟贤康,47岁,党龄24年,有着27年工作经验的二处首席职工和职业技能精英,多次被二处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两度荣获市级“五一劳动奖章”。在长江盾构项目担任综合工区主任,主要负责盾构掘进辅助施工任务,其中泵站的安装是他工作的重中之重。泥水盾构掘进主要靠泵送的泥浆来循环施工,因此泥浆被称为隧道的“血液”,泵站就是隧道的“心脏”,在万米长江隧道的建设中每1000米需安装一个进浆泵,每2000米需安装一个排浆泵,这样需要15个泵站接力才能实现“心心相连”,完成最后的追光之路。每个泵站分为泵体和变频柜两部分组成,泵体约12吨、变频柜7吨,每次安装都需要7.5吨的电动葫芦4个和20多个手拉葫芦辅助才能完成,吊装和平移风险高,特别是连接管道有“S、L、U”型等各种形状的弯管,需要6个电焊工、4个辅工在现场根据管道路径一点点比对焊接,光法兰盘就要装上半个运输车,几乎整个加工厂的工具都搬到了隧道,工程量大、耗时长。为此,孟贤康总是全程在现场盯控,每次泵站安装每天只睡4个小时,全力确保整个安装过程“安全有序、一次到位、一次做优”。为了提高泵站的安装工效,孟贤康开动脑筋,他组织工人把泵站平台在地面上加工制作,然后再运到隧道内安装,同时合理组织安装施工,不断提高员工操作技能,一个泵站的安装从原来的八天缩短到五天,又从五天压缩到两天半,目前泵站安装已经为盾构施工节省了一个月的宝贵时间。
  跑赢时间的“开路先锋”
  腾召辉,45岁,党龄24年,长江盾构掘进队队长,万米长隧的开路先锋。比时间跑得更快的人,就一定会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腾召辉和他的队友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因为超长距离的隧道施工,从宿舍到掌子面需要1个半小时,为了确保正常的掘进时间不受影响,他和工人们硬是把这3个多小时的路程挤到了休息时间里去,提前上班延迟下班对他们已是“家常便饭”。在工作中,他们更是争分夺秒,对于盾构掘进来说凭借盾构司机娴熟的技术和强大的后台技术支持,已经实现了“人机合一”的极佳状态。然而车头跑得再快,后续工序跟不上,速度依然是提不起来的,甚至还会有安全隐患。为此,腾召辉和他的队员们不断强化工序组织管理,将工序转换和衔接做到了极限。在这里除了管片拼装手能有几分钟的休息时间,那些连接轨道和后配套的员工几乎没有歇息的机会,长江盾构能够创造“一天24环,一小时掘进一环的速度”是他们不停地用泥水管、风管、轨道“穿针引线”的结果,工序衔接从“无缝”做到了“错缝”,工效比同行高2到3倍,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别人难以超越的成绩,2021年11月,他们创造了月掘进1003.5米的世界纪录,2022年6月他们再次将掘进纪录改写为1023米,而这一成绩是在掘进突破8千米后创造的!
  隧道光明的守护人
  李佑平,49岁,党龄24年,长江盾构项目电工班班长。他以诚实敬业的工作作风和甘于奉献的工作态度要求自己,每天都会巡查工地各类线路、电器设备运行状况,做到心里有数,发现隐患立即排除,确保项目用电安全和电器设备稳定运行。但是这只是他工作的一部分,对于长江盾构这个超长距离的隧道来说,电工班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长江盾构隧道每70环就要安装一个控制电箱,每3天就要延展一次照明线,大概每300环就要拉一次高压线,每300环~500环就要做6个高压头,如此大的工作量,不仅需要有过硬的电工技术,还要做好现场的组织协调,确保不给盾构掘进拖后腿。特别是在泵站安装环节,有时候进浆泵和排浆泵需要同时安装,高压线就要上两根,一根1500米、一根3000米。按常规一个电缆线盘从地面盘好,拉到现场再挂在隧道墙上,一个班只能安装500米,然而这样的速度和工效在长江盾构项目是不能接受和容忍的。李佑平指挥电工班提前盘好三盘电缆运进隧道,集中班组人员一次挂两盘完成1000米,通过减少运输次数合理利用剪刀差缩短安装时间,满足了泵站安装的需要,及时解决了现场的燃眉之急。
  他们是草根,他们是党员,他们的故事还有很多,虽然不能气吞山河,却充满积极向上的能量。微光成炬,见证奇迹,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闪耀着党性的光辉,展现了人生的价值,同时也照亮了长江盾构砥砺前行的追光之路,并终将取得贯通大江南北的优异成绩。

版权所有:隧道工人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