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隐入群山 凿通天嶂
——丽江之行随笔
  □三处 马慧君
  透过飞机的舷窗,丽江的天色暗得很晚,云颠之上,群山环绕。拼凑起的记忆零零散散,就像我此刻的心情一样,清醒而又凌乱。今天,我告别了陪伴七年的小城,一路向南。暗自思忖,河南亦或深圳,有山海皆美的风景,此次丽江之行,我应能看到更美的风景吧。相较于兴奋与期待,未曾远行过的我,多了份紧张与不安,即使同行的前辈和小伙伴对我照顾有加。但我知道,有很多个第一次将发生在这次旅途中,第一次感受飞机起飞时的感觉,小心翼翼地向外张望,观察云朵的形状;第一次来到七彩云南,仰望群山,追赶落日;第一次当起记者,采访丽香铁路玉龙雪山隧道建设者。
  我忽然发现,人生的每个阶段,好像都来不及等你准备,就与世界撞个满怀。曾经的学生时代,我们鲁莽、冲动而又天马行空,在象牙塔那小小的窗口,对着大大的世界挥斥方遒,耳边最大的喧嚣,也不过是石子抛入湖中所泛起的阵阵涟漪。
  此刻忽然被抛进大千世界,无数波涛从四面袭来,我们对一切都兴趣盎然,有些喜欢,也有些厌烦,有时也像海藻那样,随着海流飘荡、起伏,揣揣不安地望着所谓的红尘世界。我们经历着、感受着,而这一切,又被尘世的各种纷扰冲散。回想起过往的二十几年,我一直被庇护在有层层叠叠文明屏障保护的温室之中,未曾与世界真正交手,不知自然残酷的具象表现。文明与科技的进步,让无缝焊接的钢轨把列车最后一声“哐当”也带走了,只留下高铁穿行隧道时气压差留下的低鸣,这份宁静让我时常忘记,生活与繁荣从来都不是文明与生俱来的权利,而是拼尽一切,才能从残酷的大自然手中夺取的责任与义务。
  “自2014年开工以来,先后发生突泥、涌水、溜坍238次,单个作业面最大涌水量3.7万方,围岩大变形段长7719米,最大单侧变形2.3米……”新闻上的数据,对过去的我来说,也就仅仅是数据而已。只有站在隧道里,被黑暗和岩石包裹着,我才恍然大悟,隧道里这一方稳固静谧的天地,原本只是一堆连“空气都会窒息”的岩石,高强度的构造应力能让岩体发生像爆炸一样的脆性断裂,钢拱架出现变形、扭曲、折叠、突变。突泥、涌水、溜坍……隐蔽在岩石中的危机,没人敢保证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人类最精密的仪器也无法完全预测横断山脉的地质情况,人类最坚固的设备也无法抵挡地壳运动轻轻的一颤,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接触的前沿地带,我站在这里,不过是沧海一粟,天地蜉蝣而已。或许,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循环的谨慎和预防。
  沿着长长的隧道缓缓地向深处行驶,光渐渐弱了。封闭空间带来的压迫感和恐慌感袭来,坐在车里的我,有些恍然,也有些难过。玉龙雪山隧道位于强烈的构造挤压带内,岩体挤压破碎,围岩受区域构造影响强烈,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属于国内罕见的软岩大变形隧道。涌水涌沙,施工难度大,危险系数高,建设者只能凭着经验摸索,在黑暗中追寻光。在淡黄色灯光下,我看到了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目睹的震撼让我一下子沉默了,无数人在负重前行,而曾经的我却无知地享受这一切的赠予。
  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像折不断的野草,隧道工人面临的困境我无法想象,他们像是被时代忽视的一类人,心酸中夹杂着隐忍。他们是朴实的,也是坚韧的。
  “岩与火淬炼出中铁隧道人钢铁般的身躯。”我很想如此赞美一句,但直到离开隧道,也还是如鲠在喉。我沉默地想着:“钢铁”的双手不会长满老茧,“钢铁”不会因为高温潮湿而呲牙咧嘴,他们是朴素的爱国者,想为国家的建设出力,但也是我们常说的干饭人,心里只是希望老爹老妈、媳妇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他们有时候也会因为碗里多了几块红烧肉、汤里多了几块骨头而开心一整天。在隧道施工中兢兢业业,而日落西山后,三五好友在凉席上,讨论着老家的风土人情,畅想着孩子们的未来,他们是平凡而鲜活的人,而我的一张嘴,红口白牙对着虚空,又能评论些什么呢?
  “隧道每一处变形情况都不同,在处理过程中,不能使用大型机械,每一个地方都必须当成一个独立的问题,通过人工处理。在普通情况下作业面只需要50多人就能够完成的开挖支护,现在需要增加到150人左右,人工、材料、机械设备都要成倍投入,最多的时候开了15个作业面,1200多名施工人员,24小时三班倒循环作业,才确保玉龙雪山隧道施工的正常推进。”项目上的前辈如此说着,我才渐渐明白,中铁隧道人的功绩,无论我说与不说,它永远在那里,就像这即将通车的玉龙雪山隧道,无论是风吹还是雨打,它也一直在那里,服务着云贵高原的万千人民。
  我们坐在驶往家乡或通向远方的列车上,不曾想到曾有无数铁路建设者为此而付出多少青春年华。我不想美化苦难,只愿能够唤醒大家沉睡的记忆,唤醒我们对泥土与大地,对现代化算法结果之外的人类过程的记忆。剥去文明与科技的外壳,才得以见识到自然环境的恶劣与残酷,但也正因为来过、见过,才发自内心地希望,经济发展得更好一些、设备研发得更完善一些、技术研究得更先进一些,让文明的外壳更加厚重坚固,让建设者们有更好的能力建设祖国,六十多前的成昆铁路沙木拉打隧道、四十多年前的衡广复线大瑶山隧道、一直到今天的丽香铁路玉龙雪山隧道,我们一直在进步,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智能化,让更长、更宽的隧道在中华大地乃至世界的各个角落出现。此刻,我才得以明白,我们新员工入企第一课,“努力成为中国隧道,乃至世界隧道的栋梁之材”所蕴含的意义。
  每个人都在追赶未来,踏着康庄大道前行,却有些人选择山间小路,隐入群山,在天嶂中为他人开凿希望。愿我们都能勇敢地向前走,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版权所有:隧道工人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