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热不重庆。7月29日,在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03标项目部工作的第二周,重庆的温度39℃,再次逼近40℃。早晨7点走在去项目部的路上,衣衫被黏腻的汗水打湿,絮叨着当年后羿还是保守了。
走进办公室,打开电脑,学习工人工资的核算录入,电子表格左列一个个陌生的名字竟变成一张张兴高采烈的脸庞浮现在眼前。
七月中旬,湿热的傍晚,人事主任带着我去找工人签工资表。我们准时出现在会议室门口,工人们已全员到齐,乐呵呵地聊着,“我能换个华为手机了”,“我老婆早就催着我打钱”,“小刘,你少给游戏充钱,赶紧攒钱娶媳妇吧”……发表格、递笔、拿印泥,工人们争先恐后上前签字,好像自己签得慢了会少发钱似的,嘻嘻。一个四十多岁的工人,脸颊上被太阳晒的潮红还未完全褪去,端坐在桌前,抹掉下巴上的汗,又用工作服擦了擦手,生怕汗水滴在工资表上模糊了字迹,左手扶纸,一笔一划签上自己的名字,规规矩矩按下指印。一系列动作看起来格外小心翼翼,有着与壮汉形象不符的温柔,像在为自己的妻子写下一首深情缱绻的诗。思绪回笼,手中枯燥的核算工作也变得神圣起来。
手表的指针走向中午12点,望向窗外,路上的黄桷树像生了病似的,叶子挂着尘土在枝上打着卷,远处的龙门吊“三兄弟”正襟危坐在烈日下反着明晃晃的白光。工人们三五成群走出工地,老崔走在人群中格外显眼,他是我在参加“送清凉”活动时认识的钢筋工,东北人,皮肤黝黑,笑起来眼角挤满了褶子,说起话来像脱口秀演员似的全是“包袱”。他帮忙搬着解暑物资,笑着说:“你个小姑娘跑来工地上倒也不怕晒黑。”我道:“只要不像你这么黑就扛得住。”他咧着嘴笑:“你没听过工地上的顺口溜吗?晒不死的钢筋工,不怕死的外架工,憋不死的塔吊工,脏不死的抹灰工。我就是那个钢筋工。”说罢抱起两个大西瓜走了。再次见到老崔,他戴着厚厚的皮革手套,顶着烈日绑扎钢筋,看到我时嘴角稍稍上扬,点头示意了一下,低头,绷着嘴蓄力,继续手上的工作。如火的骄阳仿佛能融化世间的一切,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手臂滚落到地上,一眨眼便没了痕迹,仿佛遗落在夏日里的一声叹息。我不敢打扰他,悄悄按下快门,将他的背影定格。
坐回电脑前,企图通过键盘记录下项目建设者每一件拧得出水的工作服、每一顶安全帽下黝黑的脸、每一个为了早日实现轨道双向贯通日夜坚守的身影。默默许愿,希望今夜晚风微凉,可以慰藉一天的汗水;绿茵繁茂,可以宽解一天的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