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在云南风景胜地面前毫不吝惜自己的文墨,用书画、诗词歌赋描绘、讴歌云南独有的风花雪月,而这也成就了中铁隧道人在丽香铁路玉龙雪山隧道建设过程中的另一番风景。
此次再赴云南,来到玉龙雪山脚下、金沙江江畔的玉龙雪山隧道3号横洞工区项目,与大学生时期来云南观赏祖国大好风光、参与支教服务边疆的心情有所不同,已无那纵览风花雪月之美景的期冀,而是多了些好奇与忐忑。我们中铁隧道人是怎么在这美丽的雪山下开凿出一条长达14.7千米的隧道?他们经历了什么样困难、攻克了哪些难关?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在这与世隔绝的大山里整整奋斗了5年……太多的疑问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我也担心自己是否能将他们的故事以文字的形式完整地呈现给大家,述说出一个个鲜活的铁路建设者的奋斗故事。
在隧道洞口边、掌子面前,在与建设者对话中,一个中铁隧道人在丽香铁路玉龙雪山隧道的建设故事慢慢地在我脑海中一笔一画勾勒而出,那就是独属于中铁隧道人在玉龙雪山隧道的风花雪月,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叙述着属于我们的浪漫。
铁马秋风,斗涌水破变形 正值盛夏,隧道里的风不比春风和煦、不似夏风熏熏、稍逊冬风凛冽,我站在隧道横洞入口处感受着那迎面而来的混杂着泥土与沙尘的气流,是秋风!是秋风萧瑟,更是铁马秋风。
沿着横洞一直向隧道深处行进,隧道里的积水也越来越深,逐渐漫过脚踝。“哗啦哗啦”每一步趟水而行,脑海中总是回想起项目部前辈关于隧道涌水的回忆。“因为我们的隧道穿越玉龙雪山断层富水带,日最大涌水量达3.7万方,相当于我国曾经最大补给舰——南仓级补给舰的排水量。持续大量涌水,隧道内成了传说中的‘水帘洞’,在这里上班,大家都自嘲为‘孙猴子’。”在忽明忽暗的隧道光线中,我似乎看到了一群戴着印有“中铁隧道局”字样的黄色安全帽和穿着褪色雨衣的工友们在不断冒水的掌子面前打着风钻。而水中的寒意却能透过雨靴让我不禁打了个寒颤。我这才几分钟啊,他们可是整整五年啊!难道他们是钢铁战士吗?不觉得冷吗?或者失去了对冷的感知了吗?
渐入隧道深处,我向两侧看去,随处可见被挤压得严重变形的钢铁支护,如麻花般,但却像野兽獠牙那样慑人心魄。我抚摸着光滑的岩壁,试图去感受岩层内部那蓄势待发的经历千万年时光积累的自然之伟力。“我们隧道面临的最主要的地质问题就是高地应力下的软岩大变形,最大单侧变形达2.3米,隧道已施作结构换拱率高达62%,这在全国隧道施工中均属罕见。施工就像在沙堆里掏洞,随时可能会造成塌方,”想到项目书记刘满龙的介绍,我拿起水中的一块石头,用力地向内握拳,那石头竟未有任何想象中的抵抗,在“内力”作用下,碎成了石屑落在水中。
寒冷的涌水、麻花状的钢筋架、一捏就碎的石头,这只是我才来一会儿就能感触到艰难与险阻。若不是深入玉龙雪山隧道掌子面,我也不会想起《倚天屠龙记》那句经典台词:“越是好看的女人,越会骗人”,也不会想到在纯美的玉龙雪山和壮丽的金沙江虎跳峡的背后却是中铁隧道人的艰难困苦建设之旅,如同孙猴子般,使出了“七十二变”,才能度过大涌水、大变形的“九九八十一难”追光前行。
遍地黄花,枝头春工地闹 刚刚走出隧道,我从未预想过会在碎石嶙峋的工地旁看到一片黄花(金鸡菊),兀自盛开在那里,仿佛亘古至今,无论经过多少风雪洗礼,都始终盛开在那里,似乎告诉我们属于这里风雨过后的一个仪式、一份欢乐、一场情谊。
在这人烟稀少的大山间,每到节假日,项目部总会举办一个熟悉的仪式——升旗仪式。旭日东升,建设者早已穿着统一的服装伫立在国旗下,嘴里跟着音乐的节奏哼唱着国歌,眼睛紧紧地盯着那缓缓上升的五星红旗。飘扬的旗帜。刻进内心的音乐,早已告诉他们,他们不是在孤独地战斗,而是为国家、为人民而奋斗。2020年3月9日,项目驻地附近龙蟠乡发生火灾,项目部立即组织40余人成立灭火救援突击队,携带各项灭火器材火速赶往事发地,同时投入运水罐车等输水设备,协助当地政府及村民扑火,充分展现了中铁隧道人的社会担当。他们,从未辜负国旗下的誓言。
大山中无言的是担当与忠诚,嬉闹的却是对生活的热爱。为响应“幸福丽香、和谐丽香、活力丽香”建设要求,项目部党组织因地制宜开展了夏送清凉、冬送温暖等暖人心扉的活动。不仅积极开展庆祝元旦、春节、妇女节、劳动节、端午节等趣味娱乐活动,还为项目员工过集体生日。同时,多次与项目所在地居民开展联谊活动,让这沉寂的大山里多了份欢乐。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2020年元旦,项目部张灯结彩、杀猪宰羊、觥筹交错,为两对新人举办集体婚礼。吆喝声、歌声、欢笑声,响彻在那玉龙雪山脚下无名的山涧。
楼船夜雪,白绿间映初心 玉龙雪山隧道头顶是玉龙雪山,脚下是奔流不息的金沙江。此地山高谷深,生物丰富多样,由于海拔较高,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一旦遭受破坏便难以恢复。
作为隧道建设国家队,中铁隧道局建设者深深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决不做以破坏环境换取快速施工的傻事和蠢事。“铁路建设的每一个施工环节都与生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我们不断根据施工实际完善施工细节,就像爱护自己的家园一样爱护铁路建设沿线的一草一木。尤其是我们头上的玉龙雪山和脚下金沙江的虎跳峡,那是在我们云南、乃至世界都是独此一份的风景胜地。因此每一个施工工序都马虎不得。”项目部工程部部长郭长亮向我解释道。
为了保护林木,建设者们将废弃的土方选择在最合适的地理位置,并设立碎石厂,选择材质较好的洞碴进行现场加工,变废为宝、循环利用。为避免施工扬尘污染空气,每个施工现场都会有洒水车穿梭,及时洒水抑尘。各种生活垃圾全部集中处理,严格杜绝“白色污染”。生活区及便道旁按照要求修建挡墙、排水沟,减少水土流失。为了避免污染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许多排污管道沿着峭壁陡坡架设,按照要求排放在规定位置……
云南是悬垂在祖国西南的一颗明珠,青山环绕碧波荡漾,丰饶的自然资源与瑰丽的旅游资源是云南各族人民宝贵的财富,丽香铁路玉龙雪山隧道项目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力建设云南的同时,从未忘记绿色发展的初心,在施工过程中始终以高标准、严规格落实对周边环境的保护。玉龙雪山上纯洁白暇、金沙江边碧绿昂扬,早已说明了这一切。
边关冷月,照亮美好征途 在那云南独有空明的夜空中,高悬的月亮将那明亮的光辉洒满这安静的土地上,也透过窗户照着迟迟无法入睡的我,回忆着白天所看、所听、所感的一切事物。
朱光潜先生在《写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这样说道:“打破习俗,你须以一二人之力,抵抗千万人之堕力,所以非有雷霆万钧的力量不可。”曾经我自以为领悟了其中深意,直到我亲身前往玉龙雪山隧道施工一线,才发觉自己之前的理解是多么浅薄。以人类单薄的身躯去战胜大自然亿万年积累的自然之伟力,何其难哉!可就是有这样一群人,用自己的青春年华,用自己的辛勤血汗,用自己的沉默、孤寂甚至伤痛,去凿破黑暗,追光而行!
在这月光中,我似乎听见了千年前茶马古道上的嘶嘶马鸣,听见了玉龙雪山隧道通车后的阵阵汽笛,听见了滇西北人民的欢笑声……而我们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建设者却早已在这明亮的月光中收拾行囊,携带着滇西北各族人民的希望与梦想开始另一个新的建设会战。
天亮之后,我将启程回到深圳。很遗憾不能一直待在云南与建设者们一起见证玉龙雪山隧道通车的那个历史时刻。但我想,当玉龙雪山隧道贯通的那一刻,从玉龙雪山山麓吹来的风会带着金鸡菊的淡淡花香与月光一起进入我的梦里,再次告诉我那个关于玉龙雪山隧道建设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