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夜,小雨纷飞,气温骤降,我坐在办公室里,透过窗,白天清晰可见的远山此刻却略显沉重。我不由得思绪晕染,脑海中开始不停地拼凑那些被时光尘封的记忆碎片,这记忆里有我过世十年之久的爷爷奶奶,泪水不禁潸然而下。
时光真的是太匆匆,恍然若梦间,爷爷奶奶已经过世十年了,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记忆也随着年岁的成长,变得些许有些模糊。那些曾经给他们许下的诺言,也早已消失在风里。但他们给予我的温暖和赋予我的品质却印在我的骨髓里,长在我的性格里,特别是他们不离不弃的样子,正如这思念,不经意间就会伴随一生。
爷爷奶奶的少年时期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度过。那个动荡的时代,让他们把家的安稳看得比命还要重。奶奶十八岁嫁给了比他大三岁的爷爷,他们孕育了六个子女,相扶相守了六十年,尽管婚后大半的时间都是物资匮乏,但是他们始终用心经营,从未真正的红过脸,奶奶说认准了就是一辈子,彼此忍着让着就没那么多架可吵。一句朴实无华的话,却是他们幸福一生的真实写照。
年轻的时候,性格敦厚的爷爷总是让着个性要强的奶奶,把她当成公主般的疼爱着,以至于即便是没有用过什么化妆品的奶奶也显得十分年轻。爷爷晚年因为摔跤得了老年痴呆,吃喝拉撒全是奶奶一个人照顾。三年的时间,爷爷像个孩子一样依赖着奶奶,奶奶也把生活的全部重心放在爷爷身上,因为奶奶这种亦妻亦母式的照顾使爷爷生病一千多个时日里从来未得过褥疮,从未穿过带有尿渍的衣裤,安稳地度过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也就是那三年,奶奶从一个身姿挺拔,富态的老太太,变成了一个身形佝偻、身材消瘦的老人,即便是这样,奶奶也从无怨言。他们用最淳朴的身体力行向我们这些儿孙后代展示了什么叫做不离不弃。
正是因为爷爷奶奶的言传身教,从小我就见证了父亲母亲的恩爱,特别是母亲中年生病,父亲也是几十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的照顾。母亲的病不能生气,父亲就处处忍让,母亲的病不能吃肉,父亲就陪着吃素。叛逆期的我忍受不了母亲像孩子一样的小性子也会被父亲经常教育,他时常对我说,你一定要对你母亲好,无论你母亲变成什么样子,她都是那个生你养你的人。
现在的我早已成家,虽然爷爷奶奶没有看到我成家的样子,但是因为有他们的言传身教,我也早活成了他们希望的样子。时隔多年,每到清明节,我都会回忆起自己的儿时,在那个老房子里,坐在奶奶身边,听她絮絮叨叨地说她年轻的故事,爷爷则戴着老花镜躺在我们身边的软椅上不紧不慢地打着呼噜。回不去的曾经,留不住的过往,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将他们美好的品质传承下去。我想倘若他们地下有知,也会很开心和欣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