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14日
潘骏:地下追光的“驯龙骑士”
□三处 赵雪晨
文章字数:2571    文章浏览数:70

  潘骏,1988年11月出生,河南周口人,大专学历,现担任三处设备部盾构主司机。2012年7月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奋战在施工生产最前线,从事设备、生产相关工作,先后参与东莞地铁2号线、广州地铁7号线、天津地铁5、6号线、深圳地铁6号线、前海深隧项目等重点工程的施工及盾构技术管理工作。先后获评集团公司2020年度“劳动模范”、2020年度“中国中铁青年岗位能手”、前海控股“2021年度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先进个人”。
  躬耕一线 坚守初心
  不分昼夜的隧道中,有一群不停歇的盾构人,潘骏便是其中的一位。参加工作以来,他常年蹲守施工生产一线,深入地下几十米深的隧道中,与“地下蛟龙”相伴相守。
  工作之初,潘骏从事维修刀盘、更换主轴承,洞内更换尾刷、拆除螺机等基础而繁琐的工作,然而这些对于潘俊来说,却一点也不乏味枯燥。“熟能生巧”是潘骏自始至终遵循的准则,“我们干技术的,就是要多熟悉设备、熟悉理论、熟悉现场。”潘骏的“熟”,让他对盾构技术有了更深更精的把握,胸有成竹后,便是“稳”字当头。在广州地铁7号线9标从事盾构主司机期间,硬岩段分体始发、盾构机调头、小曲线半径洞内拉车架调头、软弱地层始发……每一项工序他都细致入微、熟练操作,确保盾构机安全平稳掘进。
  在盾构一分公司参与设备技术管理时,面对机修、电工基础薄弱情况,潘骏坚持召开每周一次技术例会,及时解决设备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时例会一开就是大半天,问题不解决,方案没落实,他就不睡觉。怀着对工程品质的敬畏之心,运用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主导解决了硬岩段盾构机卡壳受困、老旧设备系统陈旧技术问题,牵头分析解决了刀具配置配备,深剖刀具结构及布局问题,大大改善了盾构硬岩及上软下硬后期掘进中刀具磨损难题,有效加快了施工进度。
  十年坚守,躬耕一线,他是隧道领域的“驯龙骑士”,始终保持着赤忱的初心。工作是苦的,汗水是涩的,可是当看到盾构机冲破黑暗,隧道顺利贯通的那一瞬间,所有的苦涩都化为心中期许已久的喜悦与激动。
   攻坚克难 臻于至善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从事设备、生产相关工作10年来,潘骏总是在和各类复杂地质、技术难题交手过招。面对层出不穷的施工难题,他坚信“事在人为”,勇于和困难“硬碰硬”。在天津5、6号线1标参与麻花群隧道建设期间,他与项目团队共同确定隧道上下交叉施工、上下重叠施工方案,盾构机负三层结构钢护筒始发、接收方案制定,参与钢护筒图纸设计与审核,参与对老旧盾构机适应性改造维修,克服重重困难,合理优化洞内拆螺旋机、洞内拖拉车架、车站内盾体掉头,最终使得盾构机在天津特有地层高效率、零沉降、零风险状态下完成8条隧洞的复杂线路建设。在他看来,难题就像老师,老师提出问题,他想办法来解决问题。正是这种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的精神,让他的技术水平不断精进,也让他参与过的工程质量臻于完美——天津地铁5、6号线1标麻花型隧道群建设技术荣获第七届(2021)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ITA)年度技术创新奖提名。
  2020年10月,潘骏来到三处深圳前海-南山排水深隧系统工程项目,这是国内首条集旱季污水收集、雨季污染控制、防洪排涝三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排水深层隧道工程,且位于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极为复杂的填海区,盾构机一始发就要面临11米高强度(140Mpa)微风化粗粒花岗岩地质、200米上软下硬、基岩凸起段地质、高埋深(43米),高地质承压水和腐蚀性极强的海水水质等极为棘手的地质难题。面对如此复杂的工程难点,潘骏超前预判,提前谋划,在盾构机投产前便带头同项目设备部、工程部技术人员一起,反复模拟场地受限环境下的装机、调试、分体始发步骤,反复挑选盾构机初装刀具及后续掘进刀具。
  他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一点细小的问题都会记录下来。这种臻于至善的谨慎也感染了与他并肩作战的技术人员。于是,一遍遍的模拟、一次次的调试,最终换来了盾构机连续在极其复杂地层掘进171米更换刀具无一非正常磨损的记录;换来了盾构先后两次完美下穿沿江高速及地铁9号线;换来了在上软下硬地层中盾构带压进仓平均掘进进尺165米,全断面硬岩(平均强度120~130Mpa)单月掘进进尺267米的佳绩,为项目、为企业节约了大量成本,圆满完成了建设单位下达的年度任务指标。
  笃行致远 惟实励新
  技术为先,管理为重。作为复合型深隧工程,深圳前海深隧工程不仅在国内没有先例,在国际上也缺乏成熟经验可供借鉴,且工程所处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复杂程度为国内罕见。受预处理站叠合墙施工工序要求,需要对3座预处理站地连墙整体凿毛,工作量大,施工难度高,危险性高。
  潘骏利用多年来积累的设备技术管理经验,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与项目主要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定制了一套铣挖机设备。带领项目设备管理团队实地调研、深入市场、多方比选,走访多家专业厂家,最终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创新设计制造了2套可匹配120挖机铣刨设备,大大提高了现场的工作效率及质量,保障了作业人员安全,实现了安全和质量双提升。在围护结构施工阶段,潘骏联合项目技术管理人员反复论证,多次改良传统泥浆泵支架,统一制作定型化新型泥浆泵支架,有效杜绝了传统泥浆泵支架使用带来的各项安全隐患,被深圳市水务监督站以“五小”创新亮点在管辖的所有在建项目全面推广使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潘骏积极探索研究复合盾构在华南片区不良地层刀具应用及管理,对盾构刀具(滚刀)进行剖析研究,针对不同地质与不同刀具、不同掘进参数的匹配试验,使盾构滚刀在硬岩及不良地层使用成本大幅度降低,增加了盾构有效掘进时间,大幅度提高了项目盾构施工创效点。他还与工程部及实验室积极研究新型止水材料,使盾构两次完美穿越主要建构筑物,充分保障了施工安全。
  盾构机的刀盘滚滚向前,潘骏探索钻研的脚步亦永不停歇。他将创新作为自身不断探索精进的力量源泉,始终保持着一颗笃行致远的初心,利用多年来积累的一线施工技术管理经验,化难题为机遇,为深圳市探索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解决市政设施建设面临的土地短缺问题继续贡献力量,在前海这片“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发展新高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华章!

版权所有:隧道工人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