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深中通道东人工岛主线堰筑段隧道封顶仪式活动现场 □三处 许为国
1月6日,随着最后一段顶板混凝土浇筑完成,三处施工的国家重点工程深中通道东人工岛主线堰筑段隧道实现顺利封顶,超级工程向着实现全线2024年通车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核心通道工程,深中通道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全长24千米。其中,深中通道东人工岛主线堰筑段隧道,是岛内水下互通立交和项目沉管隧道的过渡交会点,全长480米,基坑开挖最大宽度73米、最大深度20.43米,结构最大跨径31米,具有施工技术难度高、现场施工组织复杂、水下作业安全风险高等特点。
建设过程中,集团全体参建员工积极发扬“开路先锋”精神,围绕安全、质量、进度指标全面推进,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向着“十四五”新征程奋力迈进。
标准立杆,浇筑混凝土27万方 堰筑段主体结构共分为26个结构段施工,最大单次混凝土浇筑方量近4000立方米,且需要一次浇筑成型,具有钢筋种类繁多、单根钢筋重量大、劲性骨架搭设难度大、高性能海工混凝土控裂要求高等特点。在开始施工前,项目技术团队利用既有空地,组织作业人员及技术人员开展等比例足尺模型试验块施工,及时总结优化调整,稳定主体结构施工相关参数,相继编制《主体结构施工指导画册》《堰筑段现浇隧道大体积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堰筑段主体结构高支模专项施工方案》《主体结构施工标准化画册》《安全施工标准化画册》等施工标准化制度施工,不断提升项目施工管理水平。
同时,项目部超前策划,合理统筹人机物料等资源,形成高效流水作业施工模式,并设置专职安全员全程监察制度,实现闭环管理,标准化施工,确保27万方混凝土浇筑安全优质高效完成,未出现任何安全质量事故。
方案先行,施工地连墙288幅 堰筑段围护结构施工共设计有288幅地连墙钢筋笼,单幅最长32米、宽6米,重达36吨,采取整幅吊装入槽,施工过程中地质复杂、距离堰体近,地连墙成槽难度大,给工程建设带来极大挑战。
施工未动,方案先行。为确保堰筑段围护结构高效、优质完工,项目部联合管理中心多次召开施工方案内部专题讨论会,分析梳理各个施工工序,以“刘坤创新工作室”为科研创新平台,坚持在充分调研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典型工艺试验”。在相应区域先行确定“试验区”,以“工艺试验”的验证成果完善专项方案并付诸实施,最终采用施工效率较高的“槽壁机+双轮铣”设备新组合模式,同步满足了不同槽位的施工进度需要,高峰时段共投入槽壁机5台,双轮铣4台,平均每天吊装地连墙可达4幅,验收合格率100%,确保了围护结构施工保质保量完成。同时,项目技术团队在堰筑段中间靠西位置采取现浇扶壁止水墙方案,实现与堰筑段西端7个结构段同步施工,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如期实现沉管对接条件。
技术引擎,打下钢板桩3716根 堰筑段施工区域位于海陆交互沉积地层,地质复杂,变化多样。堰体钢板桩长33米,宽度75厘米,厚度仅2厘米,钢板桩打设施工好比用机械夹起一根薄、长的竹片,插入“三明治”般的地层,施工难度大。同时,受临近宝安机场影响,施工作业区域航空管制限高35米,极大限制了大型设备的发挥,且施工过程中受潮汐、风浪影响大,垂直度控制难度大。
为解决这一难题,项目部深挖内部潜力,依靠内外专家组成员智慧把脉关键技术,对施工方案层层把关、指导,并成立QC技术小组,立足现场实际问题,多方论证讨论,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发明创造了多功能导向防风操作平台、钢拉杆安装操作平台等,获得了8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攻克了钢板桩本身嵌固比较小、悬臂较长、结构稳定性差的技术难点,战胜了海上风浪、航空限高、地质起伏变化等恶劣外部环境的困难,实现了项目堰筑段钢板桩施工顺利推进,累计完成3716根钢板桩打设,为后续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